中国人|中国人读后感( 二 )



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 。这种智慧使这个民族看不清自己,更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东西 。

在《中国人》中,林语堂还用了许多笔墨剖析中国人是怎样面对政治生活的,怎么样生活在经术与权术之间的 。中国人把西方称为“方法”的东西叫做“术”,于是哲学成了经术,政治成了权术 。这两者本应是相向的“道”,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然而人们却常常是用权术来解构经术,其结果是:娱己被当作是束己,放纵被理解为禁欲,贪婪被认为廉洁,从而导致一个缺乏制度的庞大政府和没有纪律的亿万国民的出现 。中国的经术不论是儒家的“入”还是道家的“出”都是不容易的,前者更是近于残酷 。但中国人所做的不是消灭或修改经术来消解这种残酷性,而是力图使自己既不遭罪吃苦又被认作是遭罪吃苦的道德典范 。这种国民心态使得“变通”一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显得异常重要,而它的行为首当其冲是为官者,于是,权力成了以“变通”为能的权术 。“克己利他”的经术经过权术一消解,为官者改公开抢夺为暗中盗窃,贪官出现了;经术中的“礼治”被权术理解成“人治”,官民关系变成了私人关系 。而官德毁则民德降,当这些体现了最高伦理的经术再回到百姓中时,就变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为此,林语堂解释中国人喜欢儒家的原因是“中国人不接受法制,总是喜欢‘仁’政 。()因为它更符合个人利益,更灵活,更人道” 。他非常推崇韩非子,希望有一天他的人民能对一个贪官说,“好的,我们将控告你,把你送进监狱”,而不是仿贪官之道为自己生存之道 。总之,林语堂和鲁迅一样地在思考着自己的祖国,但他反映的是人生的爱与悲,而不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社会黑暗;他既能否定又能欣赏 。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 。问题是,她的国人意识到这些麻烦没有,这才是林语堂所担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