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路|《艺术大师之路—徐悲鸿》读后感( 二 )
十多年前去过徐悲鸿纪念馆,看过《田横五百士》、《风雨鸡鸣》和《紫气东来》,印象非常深刻 。这次看《徐悲鸿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个旧中国的学画者,让我看到了他的骨气和毅力 。
出名以后,徐悲鸿仍很节俭,画一副马就能挣很多钱,但是他经常穿的还是带补丁的衣服,一个怀表居然能够用三十三年 。不像现在的有些人,车没有用上两年就换啦 。他的妻子廖静文也不贪财,徐悲鸿一去世,她把徐悲鸿的画和收藏都捐献给国家啦 。当时有不少人劝她留些画,生活困难时卖画补贴家用,但是她没有留 。但是,她把自己留了下来,整理徐悲鸿的生平,守护着徐悲鸿纪念馆 。
这是一篇普普通通的记叙文,却蕴涵了宇宙般深奥的至理 。没有经典文学的引人入胜,没有时尚文学活力四射 。却将人世间的不平一一道出……
徐悲鸿以惊人的天赋考进巴黎美术学院,拜入着名画家达仰门下 。因外国学生一句讥笑贬低自言,徐悲鸿从此潜心于绘画业,励志攻研美术 。历尽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刻苦生活 。经历了三年的磨砺、艰难,徐悲鸿成功了!他用惊人且无可否认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不是弱者!中国也有地位,不是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不是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的败者!
徐悲鸿的事迹,让中国人重新找回了一点信心 。想想以前,中国被欺负时,人们复国振国的决心多么坚决!就像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一堵牢不可破的城墙 。可现在呢?社会太平了,国人们那股复国事的决心已经逐步消退了 。取而代之的,是奢侈、享受……而图书馆、培训室却十室九空……看到这些情景,难道人们心中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现在,成材似乎已经不是人们所渴求的了 。拿个实际的来说吧!就说小学,面对老师的谆谆教诲,还有一天的课程安排,学生们并不是没有意见 。在校园里,那些“好学生”们希望的也只不过是下课铃快点打响、考试快点考完而已 。问一问,他们难道不怕光阴逝去不再回吗?答曰:反正我家有的是钱,交学费上学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大不了再花点钱去补习 。呵,真是轻松明了,这种心理难道是现代人应该有的吗?可惜现在的人们,就是缺了徐悲鸿那种奋发向上、马不停蹄的精神 。想想刻苦努力的徐悲鸿,再想想一味享受的我们 。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只有有恒心、肯努力,没有难得倒你的事情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愿下苦功,不怕挫折,中国人必定可以重拾从前的信心!
回想我的画画生涯,拿起画笔很晚,也曾为了画画经常逃课,也曾为无人指点难以进步而失落,虽然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在尽自己的所能把我的所知传授给我那些我爱的学生们,但是艺无止境,只有勤奋,才有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