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智商社会|《低智商社会》读后感


曹璐

纵观大前研一先生的《低智商社会》全书,感觉言辞激烈,有点儿愤青的味道 。正因为看到国家日益堕落,存在许多问题却没有人关注,细思恐极,才十分忧心 。“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但是本书还是有一定借鉴意思,给读者提供了思考方向 。以下是本人对于《低智商社会》提及的关于媒体传播问题的个人观点 。

大众媒体有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 。目前,电视仍是广大民众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主流 。新兴的网络发展势头猛烈 。仅从电视和网络提些拙见 。

“电视进行恶意炒作,媒体误导了民众 。电视上尽是些猜谜和笑话之类的节目,观众沉浸在这种环境中,想不失去思考的能力都很难 。”(引自《低智商社会》前言)结合中国的现状,电视上充斥着相亲节目 。《非诚勿扰》在开播初期收视率非常高,也就是说受众数量很大 。一方面该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平台展现自己,帮助他们解决终身大事;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各式各样的人展现自我时身心得到娱乐 。随后相亲节目在浙江台、东方卫视、辽宁台,甚至地方台相继出现,造成滥觞 。这类没营养的节目,仅供观众消遣娱乐,看完笑笑便过去了,然而收视率很好,表明许多观众沉浸其中 。世人皆想过每天可以哈哈大笑的安逸生活,所以这种节目恰巧正中大众“温水煮青蛙的心态” 。严肃的新闻节目,往往直逼社会存在的棘手问题,不愿思考解决的青蛙们当然头疼 。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的确媒体有时会误导了民众 。“从事媒体工作的人进行的一切报道基准就是”大众只喜欢简单的报道”(引自《低智商社会》P165)适于大众接受的东西力求通俗简单,这是传播的要求,因为大众人数广泛而且层次各异,选取简单的东西能让拥有各个教育程度的人都能接受 。类似“木桶效应”,最短的木板决定桶里的水位 。大众喜欢的东西必定利润高,因为受众面广,然而流行的并不等于大众 。知识问答型节目也是电视节目中的王牌 。比如《开心辞典》、《一站到底》、《芝麻开门》 。《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百家讲坛》等关注国学的节目也不少 。()这类节目则面向受教育程度高一些的大众了 。借鉴韩国电视台的做法将电视节目分级,限定年龄收看各类节目的做法,可以保证尚未形成完善判断力的未成年不受垃圾节目的荼毒 。但最关键的在于促使成年人学会选择有益的东西,勤于思考 。

1994年中国开始引入互联网,90后可以算作“网络一代” 。时至今日,90后成长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握着人类发展的“接力棒”成为社会的主力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的思考力和交流能力而临日下降 。”(引自《低智商社会》前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