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读《我与父辈》有感3000字( 三 )
“父亲领着我们,破冰过河去山沟里拉做地基的石头,因为车子装得太满,返回时车子陷在伊河当中…从车上卸着一二百斤重的石头,一块块用肩膀扛到岸边…父亲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他脖子里青筋勃露,满头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和几乎所有衣服的每个部位,却挂着水和冰凌…父亲因为哮喘,呼吸困难,脸被憋成了青色…”
……
读到四叔因仅有的一件“的确良”白衬衫洗晾未干,迟迟不能赶去参加工友家的婚礼、去喝那场他准备了许久的喜宴酒时,我想起我自己的父亲为了购买农药,曾经从村东借到村西、从村头借到村尾,借不到那关乎庄稼存活的五元钱,我体会到了同样的无奈与心酸,似乎开始有一点理解了父辈们,真的为了生存而挣扎 。父辈们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流血流汗,总是为儿女争取着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他们共同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 。
对于时下流行的“有钱不够花”“幸福不快乐”之怪象,《我与父辈》恰是洗涤心灵、驱逐魔障的妙方 。虽然远离父辈遭遇的艰辛,我们仍可追寻他们的足迹,做好该做的,做好能做的,时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名言自省:我们通过索取来谋生,我们通过奉献来充实人生 。
我想,《我与父辈》会悄无声息地提高许多人对农民、农村的认识,会涵蓄地提醒人们有从其它角度看待问题的必要 。或许都市社会里存在着对农村、农民、农民工这样或那样的偏见,我向来以“农民的儿子”这一身份为自豪 。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难免有些许自卑,但也会带着天生的自尊、善良和骄傲,他们身藏曲奇的故事、刻骨的经历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历史和现实带给他们的苦难与挫折并不能摧毁他们的坚韧和仁厚 。“偏僻乡村的农民,极尽平凡和卑微,可又是一个堪用超凡去形容的尊贵的生命和尊贵的人 。”而《我与父辈》中大伯、父亲、四叔是万万千千父辈们的真实代表 。
“大伯正是那片林地中的那棵古而壮的树,因为他如牛如马地劳作,因为他如头羊、头雁样领着子女们为活着,并力求在活着中让子女们尽力吃得饱一些、穿得不那么破烂裸露些,并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时,都能够有理由谈婚论嫁,有条件娶妻生子,我大伯在他不识字并且在他不善言谈的人生中,深深地明白两个字的含意和深邃,那就是——尊严 。”
大伯“站在他用一家人的血汗盖将起来的三间瓦屋的门口上,对他的六男二女的子女们说:‘房子盖起来,债也欠下了 。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欠,唯独不能欠的是人家的债 。从明天起,我们一家人都重去拉石头、卖石头,尽快把人家的债务给还上 。’”
大伯家的老五铁成参军,却“非正常地”死在军营,大伯一家知道消息时,已隔月余,鲜活的人儿已成冰冷的骨灰盒 。大伯家,因为人死不能复活,因为部队干部说了一些安慰话,因为不愿毁了别人的前程,就随它去了,“我们家遭灾了,就别让别人跟着这灾遭难遭殃了” 。“我感到了大伯无边的善良和宽厚,感到大伯内心的苦痛仿佛一眼望不到底的井,可他所说所为的,却宽阔如无边的田野和大地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