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巨流河》读后感( 二 )
无法忘却的家国之痛,无法选择的个人遭遇,无法回避的心路历程,这样的文字往往沉痛,令人不忍猝读,但在齐邦媛先生的笔下,《巨流河》为何有一种巨流落川之后的岑寂?
横贯东西文化的国际视野 。能够穿越二十世纪的百年风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能够在巨大的政治漩涡中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醒与卓然,将个人际遇、家痛国难放到世界大舞台上去体认去回望去反思,宏阔的视野让大陆读者读到不一样的历史 。
齐邦媛六岁随母踏上寻找参与地下抗日工作的父亲,后曾随父就读多个小学,在南开中学幸遇民族教育家张伯苓,结识了一群满怀教育救国热情的先生,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受教于学贯中西的朱光潜、吴宓等,初淋世界文学雨露的润泽,树立了大视野大文化的学者胸襟;在台湾从教的近四十年中,以教授英美文学为主,能够从文学关怀人类终极命运的普世情怀出发看待个人遭遇与家痛国难;她本人曾多次参与台湾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能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二十世纪的世界风云与家国巨痛,文字中自有一种穿透风烟后的澄澈 。
超越政治偏见的学者立场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难免不被卷进忽左忽右的政治旋涡,丧失独立的价值观 。齐邦媛因“生性敏感”,虽然生长在家庭背景显赫的齐世英家,但自从青年时代把心灵交给“基督”后,一生都在有意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地带,专做学问 。这使她能够对政治保持相对清醒,从而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画面和历史人物 。朱光潜、吴宓、张伯苓、钱穆、胡适、戴镏龄、田德望、袁昌英、哈耶克博士、Sister Mary……在她的笔下,大师音容可鉴,从他们手里传递的是文明与真理的薪火 。耳濡目染,受大师影响,齐邦媛的一生,都在竭力保持着人格的独立与学者的尊严 。
创痛深重血泪流离的家痛国难 。巨流河原是一条母亲河 。迫使游子踏是不归路的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郭松龄反抗军阀的兵谏行动、九一八事变后挂在城门楼上的头颅、家破人亡后走上抗日征途的张大飞、七七事变后“战争血淋淋的大刀切断了我病弱的童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把古都变成了鬼蜮,从南京逃往汉口的难民“成千上万,黑压压地穿了棉袍大衣的人,扶老携幼都往月台上挤,铺盖、箱笼满地,哭喊,叫嚷的声音将车站变成一个沸腾的大锅 。”被日军轰炸过的重庆“那一具具焦黑的尸体,绵延十里,是我半生的噩梦 。”……然而,即使在流亡途中,青年学子仍然满怀激情地进行千人大合唱 。生命中有不可缝合的伤口,生命里亦有奔涌不息的河流,正是这激流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 。比起那些铺陈战争场面的小说作品,《巨流河》因为溶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更能打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