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鸿门宴》读后感
朱小红
摘要:项羽最终痛失江山,不是因为鸿门宴上错放刘邦,而是项羽鲁莽轻信、自大轻敌、不善用人的性格弱点所致,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 。
关键词:性格;鸿门宴;项羽
《鸿门宴》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鸿门是地名,位于新丰以东,即今陕西临潼东 。宴是宴请 。“鸿门宴”是项羽举行的一场暗藏杀机的宴会,因项羽与刘邦这个历史典故,被用来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
《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其史学价值和文学地位之高 。《鸿门宴》一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 。很多读者认为项羽因刚愎自用,不肯采纳范增的意见,在鸿门宴上错放刘邦,放虎归山,才导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后果 。我觉得不然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最后的命运 。即使在鸿门宴上顺利除去了刘邦,不久也会出现另外一个刘邦 。鸿门宴是历史的一个偶然,而项羽的性格才是命运的必然 。
一、鲁莽轻信
曹无伤派人打小报告,项羽一听即信,不去分析事情的真假,即使消息可靠无误,也不能大张声势,泄露军事秘密,从而让刘邦有所防备 。马上犒劳士兵,第二天就要“为击破沛公军” 。果然项伯跑去救张良,无意把消息泄露给了刘邦,让刘邦有时间、有机会为自己狡辩 。轻信的项羽自然又相信了刘邦的狡辩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既然有人说刘邦“欲王关中”,又怎能轻易听信刘邦几句狡辩就冰释前嫌?所谓兵不厌诈,人心隔肚皮,难道项羽不知道吗?
二、自大轻敌
项羽当然知道这些话,但是他从没想过谁会欺骗他,谁敢欺骗他 。因为他是一个自大轻敌的人 。曾经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 。固然英雄霸气,但世上没有不败的神话,秦始皇就是例子 。虽然兵力多于刘邦,就一定能战胜刘邦吗?即使很有把握也不能鲁莽草率,仅仅是“飨士卒”,就“为击破沛公军”了,当然还要考察敌情,拟定作战计划,严守消息等慎重对待 。鸿门宴刘邦带百来个人前往赴宴,个个以一挡百 。而樊哙闯宴时,“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足见项羽未对宴会作任何特殊防备,完全信任刘邦对他的忠诚,也完全信任自己要击败刘邦易如反掌 。正是项羽这一自大轻信的弱点,给了刘邦以示弱而蓄强的机会 。所以即使这次鸿门宴杀掉了刘邦,项羽的这一性格也会成全第二、第三个刘邦 。
三、不善用人
范增是个老谋深算、远见卓识之才,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有帝王之相;鸿门宴上果断召项庄杀刘邦;碎玉斗,“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只可惜项羽不肯听信他的意见 。刘邦在关键时刻,善于用人善于信人 。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 。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 。除范增外,项羽不善用人的表现还有很多 。韩信、陈平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却不为项羽所用 。最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良才智士的辅助,又岂能成就帝王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