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傻瓜英文观后感|《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基于教育的视角看了《看了三个傻瓜》后 , 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我想一定是那个头脑灵活、性格开朗、敢于向禁锢的教育制度挑战、在困难面前微笑着对自己说“all is well ”的兰彻;一定是那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内心 , 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 , 不追求成功只追求卓越的兰彻 。对于他我能用太多的形容词进行描述 。我不禁细想我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像兰彻这样的人 , 这里的像不是职业像、性格像等等 , 而是是否像兰彻一样成长 , 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 。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教育我有很多的话说 , 做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 , 对于教育一词的含义我有自己的见解 , 在看了《三个傻瓜》之后我觉得我的想法和这部电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在这里我想结合电影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探讨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谈到教育 , 每个人都会首先问自己什么是教育 , 翻开任何一本教育类的书籍 , 首先定义的一定是教育 。但是究竟什么事教育 , 每个人对他都有自己的理解 , 正确理解了教育一词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责任所在 , 才能更好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人来看 , 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我们传统的对于教育的定义会认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 ,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里我不是挑战专家的权威 , 我只是想谈谈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我觉得教育不仅仅是根据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把学生培养为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 教育更应该帮助学生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人格差异、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擅长的地方 。而教育就应该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点、自己的人格类型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独特的自己 。就像电影里面的兰彻一样 , 他清楚的明白自己喜欢的是工程学 , 自己擅长的也是这方面 , 他因为喜欢而学 , 因为喜欢而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 , 敢于专研和探究 , 才最终成就了他 。而法汗也最终选择了摄影学 , 我们没法逼一个工程师变成艺术家 , 也没办法逼一个艺术家变成一个工程师 , 每个人都应该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这才是教育 , 才是教育的本质 。这让我记起李开复在《世界因你而不同》的著作中所提到美国的大学教育 , 即通才教育 。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不会马上学习自己本专业的知识 , 而是系统的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学科 , 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术欣赏、音乐教育等等 , 在解除了人类的各种知识体系后 , 学生才会真正的明白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是什么 ,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 但是这是每一个人生活必须明白的 。任何学科都会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发挥作用 , 尽管他并没有成为我们的职业 。但是他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自己以及生活得更幸福和有意义 。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就像罗杰斯所说的那样 , 教育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这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 应该是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 应该是学生在人格、品质、身体和心理等等各个方面都获得成长和获得成长能力的人 。教育并不是想要给学生输入多少多少的知识 , 知识无限 , 一个人活在世上 , 并不能够掌握全部 , 但是一个人可以在教育的帮助下获得这种持续学习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人 。就好比我们看到的这个兰彻 , 也许成绩优异并不足够使我们惊讶 , 我们惊讶的是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拥有那么沉静和看穿世界的心态 , 有如洪应明“去留无意 ,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 宠辱不惊 , 笑望长空云卷云舒”的圣人般的心态 , 更惊讶于他敢于说真话 , 敢于挑战权威这样的勇气 。在中国这样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 或许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说真话 , 永远说真话 。在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十分鲜明和喜剧的对比 , 那就是兰彻和查图尔 。这个对比颠覆了我们所有人对于成功的理解 。在查图尔眼里 , 成功是有房、有车、有钱、有势 , 拥有自身以外的许多价值 , 他是传统教育制度下的成功人物 。他有野心 , 上进 , 追求成功 , 为了成功而学习 。但是成功究竟是什么 , 成功是不是这些外在看来光鲜亮丽的所有物质?答案在兰彻身上 , 真正的成功应该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去做 , 那么每个人都可以而且能够是成功的 。成功不是通过与别人比较而来而是通过与自己比较而来 。与自己比就是关注自己的成长 , 关注自己的整个一生 ,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发展的过程 。既然对于成功的含义应该进行颠覆性的改革 , 那么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也应该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育采用赫尔巴特的单一的评价方式 , 即量化的、标准的、客观的的方式 , 大大小小的摸底考试 , 小升初考试 , 初中生高中考试 , 一锤定音的方式无疑是不合适的 。评价应该主张多元化 , 因为评价的对象是人 , 人是多元的是各不相同的 , 不能按照同一条标准线进行划分 。如果把人按照一条标准线进行划分 , 这就无异于把人看成一种产品 , 把教育看成机器或工厂 。产品有免检产品、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 。而人此时此刻也被打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 。这不是教育这是工厂 。电影里就是反应了这样的教育制度的弊端 , 环顾我们得四周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声音还是你孩子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 , 爸妈最关注的不是自己孩子的成长而仅仅是分数 , 老师见互相攀比的也是分数 , 真个社会划分等级的也是分数 。我们的教育病了 , 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 , 但是这的确是一个艰巨和充满阻力的过程 。的确我们的教育在进行改革 , 从理念到实践方式再到评价方式 , 但是真正落实和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但是我知道作为老师我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禁锢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 心理问题不单单是心理学的一个问题 , 也是教育的一个问题 。因为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 , 这个完整的人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上没有获得成长获得成熟 , 那么我们的教育也称不上是成功的教育 。在电[1][2]下一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