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读《教海漫记》有感


——
在小书店里,找到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真是让我喜出望外 。记得几个月前,他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们做指导,还有幸作为东道主陪着他游览了孔圣园 。到现在,他谦逊、平易的待人之道,朴实、精彩课堂教学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还常常回响在我的耳边 。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师 。如今,居然找到他的著作,我真是如获至宝 。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 。我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一些精彩的地方还把它抄下来,反复品味 。

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四大部分 。于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 。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过人的教学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 。现在众多的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组装句子,还有无的放矢的改错啦,判断啦,弄得学生晕头转向 。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地分析课文内容,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学生在教室里没精打采地听,听得如坠云雾 。语文课堂,缺少生气,缺乏魅力 。而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 。教学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上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 。此情此景,我惊叹,我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我从如下三点谈自己的体会 。


记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大声疾呼:要面向儿童的个性 。的确,学生的可塑性大,他们丰富多彩、变化不定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揣摩 。但从书中内容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就是对儿童的研究 。他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 。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和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 。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焦虑,有时又会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有所顿悟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伺机诱导,巧妙点拨 。当学生思维堵塞时,耐心疏导他,当他心理有困惑时,春风化雨地开导他,当他精神倦怠时,用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他 。上课时,对学生或者注目,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或者抚摸学生的头,又或者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这一点,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想想自己,虽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却未能做到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更不能适时地给学生注入“兴奋剂”,原因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够深入,还未能吃透每一个学生 。虽然于老师讲的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却让我好好地反思了自己 。在“吃透学生”这一点上,与于老师相比,我真是差远了 。看来我还得多下点功夫,努力地“吃透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