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读《教海漫记》有感( 二 )
二、用好教材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个篇章里,于老师用他的一个教学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教教材”,怎样才是“用教材教” 。“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和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 。” (范文先生网 )“举个例子吧,指导让学生用文中的‘究竟’造句,如果只是教教材,那简单多了,仿一个就是了,再不然老师造几个句子,抄抄背背也不是不行 。但,这样做,它的训练价值就小得多了,‘用教材教’,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 。” 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 。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的练习,教材上是没有规定的,都是于老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加上去的 。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 。于是,在新学期开学后,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实实在在地尝试起来,例如: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我让学生也来一篇《走遍天下电脑为侣》,让他们说说以电脑为侣的理由;读了古诗《秋思》后,我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梅花魂》一文,首尾呼应,《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 。我就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写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教材是个好例子,教材用得好,才能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
三、善于思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 。”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于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之所以成为名师,与他善于思考不无关系 。“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 。”记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杂志上读过这句话,但没有引起我的思考 。于老师就是从这句话获得了启示,从而爱上了思考 。读了于老师的一个个教育教学的故事,我也对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的确,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则善于思考 。这说明思考是多么重要 。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可惜,自己很多时候都让时间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没有用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水平、教学能力总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成了那种忙而少思的勤奋者 。还清楚地记得我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这本是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可是,我缺乏耐性,第一个学生没说对,又换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没说对,我就沉不住气了,顺手从讲台拿出事先准备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