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蟒 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一种大蛇


泰坦蟒 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一种大蛇
文章图片

泰坦蟒 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一种大蛇
文章图片

泰坦蟒 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一种大蛇
文章图片

泰坦蟒 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一种大蛇
文章图片

泰坦蟒 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一种大蛇
文章图片

泰坦蟒 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一种大蛇

综述
在亿年前 , 恐龙曾是地球上的主宰 , 这些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5亿年 , 直到6500万年前 , 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墨西哥海岸 , 撞击让地球大气中释放大量的尘埃 , 尘埃阻挡了太阳光线 , 植物无法恢复固碳 , 地球上碳循环陷入了阻断 , 与此同时 , 各地的火山不断喷发 , 过多的温室气体让生物圈开始出现崩溃 , 引发了前所未见的气候变化 , 导致当时地球上九成以上的物种灭绝 , 恐龙时代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在恐龙灭绝1000万年之后的古新世 , 物种开始新的繁衍生息 , 气候开始逐渐变得高温炎热 , 在这种环境下 , 地球上出现了新的顶级掠食者--塞雷洪泰坦蟒 。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5500万年前 , 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 , 地球地质历史现有记录中出现的一次历时短暂因巨量CO2注入海气系统而导致的快速增温全球变暖事件 , 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或IETM) 。
这一时期 , 地球表层碳循环系统发生了大规模变化 , 对于造成PETM时期的触发机制 , 科学家认为是在 PETM 时期之前 , 在对加勒比海沉积物中火山灰层的研究后 , 发现在这一时期的火山活动达到高峰期 , 而且海洋中 CO2的溶解度较低 使得大量 CO2 富集在大气圈中 。
据估算 , PETM时期释放到海洋 , 大气系统中的CO2总量同工业革命以来至21世纪末 , 人为排放的CO2量大致相当 , 大量碳被排放到大气中持续了大约2万年到5万年 , 而整个温暖期则持续了20万年 。
在PETM时期里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5℃到8℃ , 地球当时已经不存在永久性的冰川 , 热带雨林地区扩展到了南北纬 , 如此炎热的气候 , 不适应的高温的动物纷纷灭绝 , 例如 , 大洋底栖微生物在高温气候的影响下 , 集群灭绝了 。
【泰坦蟒|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一种大蛇】与此同时 , 高温带来的大量雨水在各地形成了丰富的热带雨林 , 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 ,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进化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
恒温动物在PETM时期 , 由于温度过高 , 恒温机制就变得很累赘 , 恒温动物体内的热量无法快速的散出 , 在这一时期的恒温动物纷纷被热死 , 幸存下来的只有体型小巧的物种 。
而变温动物则恰恰相反 , 变温动物它们需要外界的高温来让机体更快速地完成生命过程 , 这样的高温环境刚好有利于变温动物的生存 , 而在变温动物中最典型的一类便是蛇类 。
塞雷洪泰坦蟒
科学家曾发现了未完全退化四肢的蛇类化石 , 根据这些化石推测 , 原始蛇类最早出现于1.3亿年前 , 蛇的祖先应该是由原始的洞栖蜥蜴进化而来的 。
2011年 , 科考学家在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东北部的瓜希拉半岛塞雷洪组地层中有了极其重大的发现 , 在此处挖掘出了巨大的蛇类脊椎化石 , 此化石体长大约12.8米 , 体重大约1.1吨 , 因发现于塞雷洪矿区 , 所以将该化石命名为塞雷洪泰坦蟒 。
塞雷洪泰坦蟒骨骼结构和现在的蛇类看起来并没有多大的不同 , 但它的体积却是在已知蛇类中最大的 , 最长的塞雷洪泰坦蟒能够达到15米 。
如此巨大的塞雷洪泰坦蟒至少要在30℃到34℃的气温下生存 , 因此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时期的温度正好给它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 , 高温则让塞雷洪泰坦蟒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庞大 , 当时没有任何动物是它的对手 , 登上食物链的顶端 , 塞雷洪泰坦蟒成为即恐龙之后的地球霸主 。
但好景不长 , 在PETM末期 , 全球气候再一次发生骤变 , 全球温度骤降 , 温度回到了极热事件发生之前的正常水平 , 变温动物受环境的影响 , 体温越来越低 , 当体温不够的时候 , 很多变温动物进入休眠状态 , 这个时候它们体内的能量 , 只够维持它们自己的基本生命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