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文/吴泽农
2002年的课改 , 让科学课程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 。科学课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直是我的思考 。从科学课程标准上看 , 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 。那么 , 科学究竟和其他课有什么区别呢?我寻找到了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想法 。
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 , 既有历史逻辑顺序 , 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由表及里 , 由浅入深 , 由“主”到“次”.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阐释 , 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导 。既说明了“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读者应“怎么样”.
“科学课”是由“自然课”脱胎而来 。相比而言 , 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课改开始时就有这方面的讨论和争执 。可是究竟从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 , 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 。既有横向的对比 , 又有纵向的剖析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 , 从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 , 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 。对于问题 , 老师熟悉 , 学生也司空见惯 。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 。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 , 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 。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 , 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 , 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 , 不能解决的 , 课后再想办法解决 。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 。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 , 有的根本不值一提 。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 。现在我知道了 , 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 , 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 , 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 。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看了书本 , 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 , 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 , 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 。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 , 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 。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 。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 。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 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 , 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 , 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其实这大可不必 。()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 。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 , 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 , 由不得去怀疑 , 用不着去验证 。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