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二 )
傅雷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傅聪 , 他们不像父子 , 更像朋友 。他父亲没有怪过他 , 那是傅聪自己的选择 , 父亲只是一个提供建议的人 , 而不是决定一切的 。在适当的年龄讲适当的事 , 从来不会抹杀傅聪的求知欲 。当下 , 我们有时候过于强硬 , 过于逼迫 , 孩子们去接受那些他们并不清楚的事情 , 我们这是在扼杀孩子们的权利 。父母的话只是一种建议 , 而不是硬性指标 。
上了大学 , 我们的独立性增强 , 但并不是天高任鸟飞 , 你就可以无目的地飞翔 , 忘记归家的路 。即使身在他国的傅聪 , 还时刻保持与家里的联系 , 这是傅雷要求的 , 因为家人总是想要知道你的近况的 , 你过的一切 。在大学的我们 , 可曾记得 , 多与家里联系 , 无论走到哪里 , 我们都是孩子 , 我们都归属于家 。有家才有一切 , 家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
前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父亲的教诲 , 夹藏着慈爱 , 但让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傅雷在1966年写的信吧 。读到他临死前的告示 , 心里酸酸的 , 大概是傅雷夫妻双双吊死在家里 , 那种凄苦吧 。这虽然不是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 , 但却撼动我的内心 。在那个时候 , 在那种情况下 , 傅雷那种不卑不亢的精神 , 以及看淡生死的气概 。人世间即使仍有他牵挂着的人 , 他的儿子孙子 , 但是文革给予人们的伤害是需要血液来洗刷的 , 是需要鲜血的祭奠唤醒人名的内心 。人世太多的可惜 , 十年文革 , 中国太多的文人逝世 , 寄托于未来 , 傅雷也是这么想的 , 总会有洗冤的一天 。
每一个人看傅雷家书都有自己的体会 , 不同时期看也有不同的想法 , 和当时的心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 不管如何 , 傅雷家书是那个时代留个我们的一笔财富 。
读《傅雷家书》有感(三)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 , 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 , 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 , 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 , 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 , 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 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 , 聆听着 , 用心铭记着 。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 他是一个博学 , 睿智 , 正直的学者 , 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 , 又经西方文化洗礼 , 既温厚善良 , 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 , 研究精深 , 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 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 , 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 , 但绝不是“手艺” , 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 , 弄艺术也好 , 顶要紧的是”人“ , 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 , 没成为艺术家之前 , 先要学做人 , 否则 , 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 , 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 , 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 , 已别无所求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