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三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二)
这本小说太让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这是伊莎贝拉·阿莲德于《追风筝的人》一书的评价,几乎也囊括了我对其的感受 。
前几天在收拾书架的时候发现很久以前买的一本书,还未曾看过,书的封面是黄昏的天空,层层斑斓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蓝,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 。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余晖中翩翩起舞,这是一个梦境吗?书的名字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和想象,为什么要去追风筝?当天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故事中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12岁男孩子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 。而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是阿富汗的民俗之一,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 。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其中一个常常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勇敢,直接注定了他们友谊暗淡的前景 。
在人生中的第一个词阿米尔说的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 。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 。敏感、缺乏安全到感的阿米尔为了得爸爸全部的爱和关注,开始怀疑和讨厌哈桑 。直到风筝大赛亲眼看到为他追风筝的哈桑在小巷子里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羞辱、强暴,才确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使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结果,懦弱的他独自跑开 。
之后的日子里他的内心受了愧疚和悔恨的折磨,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恨自己的自私,他甚至还恨哈桑对他无比真挚、无私的奉献 。然而在山丘的石榴树上,还有小刀的刻痕:阿米尔和哈桑 。他怀着极大的不安与痛苦诬陷了哈桑,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至少能让哈桑免于受辱,永远不在他面前出现,再也不用受到良心的谴责 。终于赶走了他们父子,哈桑却最后一次救了他 。阿米尔明白了:"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 。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 。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水怪 。"哈桑走后不久,由于苏联的入侵,阿米尔也随父亲逃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并于旧金山取妻定居 。然而悔恨却一直伴随着他,无法释怀 。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 。当你说谎,你偷走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 。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