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后感( 二 )


我对中东的认识:战乱不断,信奉伊斯兰教 。
世界上大多数人不了解那里的国度 。就像曾经世界不了解中国 。非世界不想了解,是政策的不开放阻隔了这种彼此的交往和深入的了解 。(好在,现在的中国越来越走向开放 。)
写阿富汗就不会不提穆斯林 。本来信奉什么教派是无可厚非的 。只是,这个宗教给人的印象并不十分开明 。在思维上有‘一根筋’之嫌 。作者笔下不经意间就有个人适时来一段对"毛拉"的嘲讽 。主人公‘阿米尔’的爸爸更是直言他们"自以为是"!"除了用拇指数念珠,背诵那本根本就看不懂的经书,什么也不会!"(佛教中的高僧并不仅仅停留此表面,这是我必须表明的观点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者,雷同 。)
塔利班也打着穆斯林的旗号冠冕堂皇振振有词肆意妄为!较毛拉更加令人发指!炸毁巴米扬大佛;足球场中场休息上演石块儿掷死偷情男女自己却能心安理得地残害儿童对其做着下三滥禽兽的事!随意找个理由屠杀人民说是安拉的旨意!魔鬼当道,人民灾难深重!宗教只应该履行宗教的义务,一旦联姻政治或政治打着宗教的口号,所有的人就真的就只能求安拉保佑了!
这是这部小说的背景 。
此书中,安拉的光辉唯一一次出现,是在阿米尔哀求的眼神中,在抢救室外长长走道里其他人的眼中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笔调表明愿意相信安拉的存在,不断地祷告,恳求 。"将会,将要,会……".总之,他打算从此对安拉真正信奉不已!正如霍达在她的穆斯林的葬礼中论及:任何一种宗教,只要是心口合一的跪拜都令人心生敬意 。
或许精诚所致,或许命不该绝 。索拉博苏醒了 。但直到去了美国很多年,他的眼中光环难再 。
书开始于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 。结尾,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 。面对索拉博的冷淡,他经年不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是理想 。追风筝的人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 。阿米尔看到了索拉博眼中一抹一闪而过的光 。

读追风筝的人后感(二)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 。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 。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