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悲惨世界后感( 二 )


全书以银烛台为线索,它照亮了冉阿让内心的黑暗,还它以光明的本来面目,终于使善良崇高战胜了厌世报复,而此书对于每位读者也是一盏照亮人性黑暗的银烛台 。
“他走了出去,门如同刚刚自动打开一样,又自动关上,因为崇高的人总是有人甘愿受其支配的 。”
冉阿让终于出现在了法庭,公开了他的真实身份,大厅里一片寂静;没有人能说得清自己的感受,他们受到了光的辐射 。“我就是冉阿让 。”这句话是一个启示,是一个为了不使另一个人替代自己受指责而舍身暴露自己的简单而又伟大的故事 。在此之前他有过迟疑,他要放弃的是市长的美差,要面对的是残酷的牢狱之灾,他甚至有过抗拒心理,短暂的一夜使他白了头发,但这一切全在光明磊落的浩气中冷却了,他不愧为二肩担一喙的人 。
生活中我们无法要求人们毫不犹豫地在自利与功利中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但在挣扎与思量后人应问心无愧 。而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他们平凡而又伟大 。
低保人员杨阿姨生活十分困难,27岁的儿子患有白血病,但当她捡到一万六千元人民币时,她最终将其上交居委 。
夫妻双下岗,开一彩票摊,中奖彩票忘拿走,保留彩票还失主 。
正如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言:人性本就善恶共存 。但我们应努力向善摈弃罪恶 。
或许与雨果在逃亡中被他的情人用生命保护的经历有关,小说中爱潘妮用手为马吕斯挡子弹的一段尤为感人 。“我不知道子弹会穿透我的手 。”此刻,因为爱,爱潘妮不再将自己看作一个人而是一块盾牌;也因为这至深的爱使她自卑使她妒忌,她赶走了柯赛特,劫住了她与马吕斯之间的通信,她要拆散他们 。当死亡向她走来,她最终将信交到了马吕斯的手里,她渴望的爱的回报已不再是占有而是死前的亲吻和他的幸福 。
与其说人生是一个寻爱的过程,不如说人生是一个学爱的过程,学会如何爱自己,爱别人,爱众人,并在这三种爱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而爱就是人间最大的光明,有爱的地方便少了阴霾 。
冉阿让在被爱中离开了人世,那盏银烛台指示他走完了他跌荡的一生 。我们是否也应该拨出一点时间省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看清自身的黑暗面呢?我们又该以怎样的道德地线和良知规范自己短暂的一生呢?

读悲惨世界后感(二)
从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人,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
冉阿让是一个纯朴的园艺工人,但由于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外甥忍饥挨饿,到街上的面包店里偷了一块面包,成了苦役犯,几次逃跑而被加刑,过了19年非人的生活 。重新获得新生的冉阿让自以为重新获得自由了,可没想到他出到社会后,饱受人们的歧视 。当他想报复社会时,米里哀主教却把他当兄弟看待,而且劝他做个正直的人,要勇敢的面对现实 。米里哀主教的一席感人的话语,冉阿让重新拾起自信,来到蒙特伊,改名马德兰,革新了宝石生产工艺,开办工厂,成了富翁 。冉阿让成了富翁后,经常帮助穷人,还不记前嫌,冒死救出了被马车压住了的福勒斯旺,并把他安排在巴黎一家女修道院当园丁 。在他工厂做工的女工芳汀曾沦落风尘,后因病死去,留下孤女珂赛特,寄养在客店主德纳第家中,受尽折磨,临死前曾希望冉阿让能帮她抚养起珂赛特 。可恪尽职守的沙威探长,他总觉得马德兰是一名逃犯,所以一直与马德兰作对,后来经警方查证,认为一名轻罪犯才是冉阿让,沙威正式向冉阿让说明事实并道歉,马德兰听说这个消息后,为人正直的他不想让别人替自己顶罪,于是便向法官自首,被判无期徒刑 。他在土伦很受罪,趁救一名水手的机会,跳入海中逃走 。逃走后,他来到德纳第家里,救出了可怜的珂赛特,前往巴黎租屋住下 。可就在他们安定下来后,沙威又到处追捕他,冉阿让由于不想让珂赛特再次流落市井当中,便带着珂赛特翻过死胡同的墙,来到了女修道院的园子,遇上了在那里当园丁的福勒斯旺,就以福勒斯旺的弟弟的名义住下,珂赛特在寄宿学校读书 。后来,冉阿让不想让珂赛特当修女,便搬到了普吕梅路住下 。他们经常去卢森堡公园散步,邂逅大学生马利尤斯 。马利尤斯的父亲跟随拿破仑参加滑铁卢战役,身负重伤,被德纳第中士救出,临终前交代马利尤斯要报答恩人 。()与此同时,马利尤斯与珂赛特相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