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论语有感( 四 )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 。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 。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 。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
更重要的是,究竟这种出自于公心,而非私心的推动力有多强大呢,真的可以代替私心成为推动历史的发展的动力吗?从历史看,至少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 。人们的私利显然要比公心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确切的说,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所以,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还是具有其合理性的,生命力的 。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是战胜人类自己自私,自利的道路,是异常艰难的 。但是,我相信,由于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对抉择的失衡,也就是对中庸之道得丢失——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是否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 。而是如何去做到这件事,这是大家不知道的,为了真正做到平衡,不极端,除了要摆正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根本关系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 。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 。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 。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 。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

教师读论语有感(三)
有一个寓言,它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 。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 。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
在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 。()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 。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