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读后感
背影读后感(一)
初次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在初中的课本中 , 那时老师说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 我当然也深信不疑 , 不过并未有老师说的父子情深到海枯石烂的感觉 , 记得当时还曾怀疑过自己是否是“冷血动物” 。
再次读到《背影》是在六年后的今天 , 4月23日 , 世界读书日 , 一个书的节日 , 一个读书人的节日 。
大概真的是离家在外求学的缘故 , 此次拜读不在是“冷血动物”而是“泪花闪闪”了 。也许那时小小的我并不能体会20岁离家和父母分别的心情吧!朱先生在车站同父亲分别的那一幕我也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 。于是我不由的产生一丝遗憾 , 为什么 , 这样的绝唱不是出自我的灵感 。
综观全文 , 文章写得非常朴实 , 但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动人的情感 。人都说 , 千古情最深是母爱 。我还要说父爱更深沉 。本文以情动人 , 浮子深厚感情洋溢于纸上 , 然而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 , 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 , 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饰装点的平常话语 , 用平朴直率来打动读者 。
【背影读后感】文章多用白描的手法 。如中间写父亲的背影时: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 穿着黑布大马褂 , 深青布棉袍 ,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 慢慢探身下去 , 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 , 要爬上那边月台 ,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 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 ,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 ,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 自己慢慢爬下 , 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 , 我赶紧去搀他 。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是的情景 , 写了父亲怎样走出去 , 怎样探下身去 , 怎样爬上月台 , 攀上爬下 , 这些都是真实的描写 , 不带任何修饰不加任何雕琢 , 至真至朴 , 将人 , 将事 , 原生态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 个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白描的手法 , 达到了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 同时使读者感情上达到共鸣 。
文章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文白夹杂 , 就朱自清本人来讲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 就他所处的时代来讲 , 当时问题也大多文白夹杂 , 再者 , 就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一种特殊的自尊 , 例如 , 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 , 而说赋闲在家 , 从感情层面来讲似乎是不那么另人难堪和有失体面 , 保住了知识分子的面子 。而最后应用父亲的书信全是文言文 , 除了真实之外 , 更能表达家庭的困境和苍凉之感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