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读后感( 三 )


当父亲老去的时候 , 会自言自语的说 , 不老不行了啊 , 孩子都这么大了 。当我们有一天真的发现父亲真的老了 , 心里该会有多么悲伤!

背影读后感(三)
昨日 , 上初二的儿子高举着班主任的尚方宝剑 , 让写一篇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读后感 。初听时颇有些不愿 , 又禁不住儿子的催促 , 无奈之下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下了篇原文 , 读着 , 读着 , 不知何故 , 心中一颤 , 仿似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背影》上学时也曾读过 , 依稀记得当年也曾洋洋洒洒写过一篇读后感 , 不过现在看来 , 当时不过做了位看客罢了 , 不甚了了矣 。()写读后感 , 当年是学生与学习任务的关系 , 如今是家长与课外任务的关系 , 虽时过境迁 , 却让人有种岁月轮回的感觉 。写读后感 , 当年写得洋洋洒洒 , 如今却有些提笔成空 , 仿到是应了辛弃疾那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一件父亲送子远行的日常琐事 , 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 , 廖廖几笔就让读者触摸到隐藏在文字下的情感 , 可谓是于细微处见真情 。《背影》一文 , 在文章的构思上是有其深意的 。可以描写父爱的事很多 , 为什么朱自清先生选择用父亲送子远行的场景来表达?《论语》有云:“父母在 , 不远游 , 游必有方 。” , 这是中国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 孝悌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推崇的就是“父慈子孝” 。按古人说法“父母在 , 不远游” , 朱自清先生却选择用父亲送子远行的场景作为文章的主体 , 让整篇文章始终洋溢着浓郁灰色基调 , 更让人能体会到作者隐藏在字粒行间的那股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文章的情感铺垫也可谓是循序渐近 , 以家道中落事件为首 , 以父亲送子远行事件为中 , 以老父类似绝笔的信件为尾 , 让人不禁嘘唏不已 。
读着 , 读着 , 在作者的泪光中 , 那个“青布棉袍 , 黑布马卦”的背影 , 不知何时 , 也早已换成了自已父亲的背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