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3000字

茶馆读后感3000字
老舍是旗人 。
一度风光不再的旗人,在世事变迁中颠沛流离 。于是那个盛世王朝消失了,消失得就像他们的一个梦 。
从前读,不懂他语言里的韵味 。那时只喜欢情节跌沓起伏的浪漫主义小说,而且往往还是长篇的;喜欢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情诗和早期左翼作家充满斗志慷慨激昂的希望 。然后我突然很担心我老了 。我开始喜欢看散文——无论是记事的,记景的,怀念旧时小吃的,看见院子前一棵树大发感慨的……所以我突然开始喜欢上有北京味的文字 。有幽默,有自嘲,有不甘心,有时看了让人哭笑不得 。
老舍出身贫寒,而作家习惯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 。于是上世纪初北京穷苦人家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一展开 。那是一个为了饥饿使母女都变成娼妇的年代,是一个父子都为了下一顿饭奔波的年代,是一个巡警谁都不敢惹遭遇兵变发现民众都是恶魔的年代 。王利发最终吊死在了父亲留下的老字号茶馆里,莫非这正是一个逝去的时代最后的抗争?
政治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并非时间先后就可以判断事物的新旧 。新旧取决于大势,而新事物也不一定强大 。总之一句话,被赶走了的就是旧事物,成王了的便是新事物 。我们谁也无权判断,得等人家打赢了以后来编历史书,才能告诉你我们的王朝我们的时代有多么的伟大,是手心的花朵地平线上的朝陽灵魂的高歌 。
【茶馆读后感3000字】直到这回,我才真正读懂了他作为“文学家”或者说是“人民文学家”的魅力 。语言在他的笔下生活鲜动而不流于粗俗,生命又一次成为生命而不是在战乱年代惨死的蝼蚁 。而你却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的命运就是蝼蚁;不由自主地在时代的洪流中冲刷前行,一不小心便消亡不见 。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却是人民的生活 。
他是个真正通晓了汉语的魅力和生活的魅力的人 。
一九七八年,挪威汉学家伊丽沙白·艾笛访华,提到有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来打算颁给老舍 。当时的华人作家里译作最多的作家,连瑞典文的版本也有 。她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谣传他已经死了,而死人是不能拿这个奖的 。于是川端康成拿了诺奖,那个我们中国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一个奖 。
1966年8月,他和其他28人被红卫兵押到北京文庙“斗争”,跪在焚烧京戏服装和道具的火堆前被毒打三小时 。8月24日夜,老舍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水自杀 。他的尸体火化后,不准留下骨灰 。
我想起李政道曾说,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只关注他在哪里做的研究,许多人的研究都是在国外做的 。然而这到底是说明国内没有软件环境,还是没有硬件条件?那一场浩劫刚刚开始,这个“人民艺术家”便选择了投河 。他笔下夹缝中生存的小人物的命运让人心酸,而他自己以为即将到来的美好社会却毁了曾经的愿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