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3000字( 二 )


他心里有一个小小世界,装着自己的理想 。然而他的理想太纯粹,与那个正在萌发躁动的国家的步伐不合 。也许这就是旧式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矛盾,徘徊,恐慌,却又心怀希望 。他们以为新时代终于到来了,终于不必再在战火纷飞的夹缝中偷生 。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自由地、无拘束地写作了,所以他们愿意歌颂新生活,让往事变成革命的炮灰吧……
然而革命却远不止是三大战役打下南京一路把国民党赶到台湾就算了事 。正如思想无法被改造,文化也是无法被革命的 。它深植于个体和群体的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烧杀抢砸的红卫兵根本无法摆脱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过去的那个社会和现在的时代 。过去的时代教会他们温良恭简让,而现在的时代鼓动他们起来造反 。有时候我看一些并不主流的记录片和书,所幸其中许多角度都相当客观冷静 。那是个陌生的时代,许多事情在今天看来根本无法理解——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一直对俄国zheng府有些讨厌——然而它们真实地发生了 。一次读完一本书我想,作一个不厚道的比较,德国的纳粹当时也是由青年人的狂热开始,他们的行为可以将人类文明毁灭重新倒退到奴隶时代,所有的人都为最高贵的雅利安人种服务,为他们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利流血 。而他们可以毁灭任何他们认为是不适合的东西——文明,人种,良知 。我们中国当时有多少青年人?加起来一定有德国意大利纳粹兵的好几倍 。当时的那个口号,赤遍地球,解放全人类——再进一步,就是自高自大导致的暴力和极权 。那么我们——他们——与纳粹又有什么两样?
扯远了 。
老舍的儿子舒乙后来写,自杀前的一天他把儿子、女儿找来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对文化和文物的破坏都是极为严重的 。我不会把小瓶小罐和字画收起来,它们不是革命的对象;我本人也不是革命的对象 。破“四旧”,斗这砸那,是谁给这些孩子这么大的权力?他说: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 。说到这里,他说了两个在前几次运动中由于不堪污辱而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例子 。
那是知识分子对文化革命最基本最初始的态度 。每个人听到都会这样子想,但又有多少人如冯友兰、郭沫若等转而吹捧文革 。我们无权指责他们的态度,那是一场政治风暴,或者说远超越了政治的含义,上升到了普通生活中 。文化本是与政治相异的,而政治又是文化的基础之一 。文化为具体的社会具体的意识形态服务,于是它们扭曲成了郭沫若晚年恶心的打油诗和吹捧着自以为不需要吃饭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酸文人们 。老舍作了一个最符合传统道德的选择 。从太史公的时代人们就明白受辱是要去死的,你不死一定是有别的企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