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读后感(一)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书,忽然,我看书的时候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就是《在人间》这本书 。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 。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 。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 。“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 。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 。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 。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 。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 。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 。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

《在人间》读后感(二)
看了《在人间》这本书,我心绪不宁,感慨万千,心情难于平静 。使我有了许多启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了钦佩之情 。
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幸福快乐的,而且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世长辞了,他就寄居在外祖父家 。他是自学成才的,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才登上了文学圣坛 。想必他吃了许多苦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这种乐学的精神可敬可佩,值得我们学习 。
《在人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题材,都是关于他的童年生活 。因为高尔基三岁丧父,就跟随母亲和外祖母到了外祖父的家 。他的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他贪财、自私;他的两个舅舅和他的外祖父一样,而且影响了第三代的人 。外祖父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把高尔基打得非常惨,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外祖母给了年幼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善良而又坚强 。在他的心目中慈祥的外祖母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 。高尔基和徒工伊凡是好朋友 。每次外祖父打他,伊凡都会替他挡着,他每次手臂都会青一块紫一块 。伊凡受了外祖父和两个舅舅的坏影响学会了偷窃,他每天过着艰难的生活 。后来因为两个舅舅把十字架的主干放到了伊凡的肩上,最后可怜的伊凡活生生地被十字架压着悲惨地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