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读后感
信客读后感(一)
文/刘奕涵
【信客读后感】《信客》一文写两代信客的人生 , 虽带有较强的故事性 , 但仍然比较偏重于批判旧社会的人们 。所以文章写信客这个特殊行业不是目的而主要是为了表现它所影响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性的缺陷 。它的批判意识与全文的基调是一致的 。读《信客》 , 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重视 。
第一 , 在《信客》里我们看到了信客为通报噩耗而被人当作“死神冤鬼 , 大声呵斥”以充当别人“出气筒”的可怜 , 看到了信客为死者把点点遗物送去却遭受了“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而到头来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可悲 , 看到了信客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出示物证却遭人诬谄并“倒打一耙”的可叹……作者写的是“当时” , 但我们读来却是对“当世”的一种警示和感召 。尤其是年轻信客饱经了工作之苦、生活之苦和心灵之苦却依然保持了这份“诚信”的美德 。作者是在寻找 , 还是在呼唤?
但如果循着作者这条思路 , 我们似乎发现 , 其实这又是矛盾的 , 凭着两代信客这种顽强的承受力 , 都不应该告别自己所从事的信客职业:一个去看坟场 , 一个从教当了校长 。那么 ,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斗胆地揣测一下 , 作者处在当今这个从业多元化的社会 , 文章是否力图去解释选择与坚守以及放弃这一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因为它有一种失败的无奈 , 像老信客失信自残 , 最终一路寂寞伴坟场 , 它是一种敏锐的选择;像年轻信客由于感受到“这条路越来越凶险 , 我已撑持不了” , 才让人生拐了弯……但他或许清楚地认识到 , 是30年信客的经历增长了自己的才干 , 才有了后来适合从教的选择 。《信客》一文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以及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批判意识是显见的 。
第二是《信客》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老信客一生的信誉毁在了那条窄窄的丝绸带上 。年轻信客从业30年 , 通报噩耗 , 无端受气 , 出示物证竟遭诬谄 , 他“一生坎坷” , 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 , 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 , 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 , 堆在他身上 。读此文 , 我们除了对人物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外 , 还将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 , 那就是两代信客表现出来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宽厚待人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但细细体味后 , 就会引发你的深思 , 在思考中你就会发现 , 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 , 文中的一系列的人物也都难以用好坏来界定 。写两代信客 , 作者一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 为其树碑立传;但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作为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和心态 。他们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 他们所承受的太多 , 最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 他们选择了放弃 。这也正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