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读后感( 二 )
信客读后感(二)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 总是有着一股力量 , 让人深深的沉入历史 , 在灵魂的挣扎中体味那独特而厚重的美 。《道士塔》是这样 , 《信客》也是这样 。
这是关于两代信客的故事 , 这是关于信任与不信任的警醒 。回溯老信客的一生 , 我看到了他对这份职业的重视、责任感 , 甚至是无奈放弃后的深深依恋——在交接信息时的细声慢气 , 在“逼着”年轻信客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后的唏嘘声里 。我着实感动 , 因为 , 不论从现在还是当时来看 , 信客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 老信客干了一辈子 , 穷困潦倒 , 连一个家室也没有 。家中一无所有 。沿途投宿 , 总是拣最便宜的小旅馆 。吃饭找那种“可以光买饭不买菜”的小店 。终年奔波 , 劳累孤独 , 陪伴他的只有胃病和风湿病 。除此之外 , 还有许多额外的工作 , 经常帮助写信、谴信 。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 , 某个外出谋生者死去 , 代表家属料理后事 , 收拾遗物 。回到家乡 , 要通报噩耗 , 吊唁死者家属 , 交出遗物 。信客还要遭受无端的怀疑 , 憎恨和诬陷 。可以说是身心俱疲的来往于城市和乡村 , 做着那个“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我不禁要想 , 是什么让老信客愿意担当起这份琐屑和辛苦?这样的事 , 放在现代 , 实在是不可思议 。也许 , 老信客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丢失的人格 。
令我感觉惊讶的是 , 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任劳任怨、恪守职责的信客 , 怎么就会栽在那样一件小事上 。第一 , 信客只是为了图喜庆 , 撕了一点布边 。这件事 , 可大可小 , 大了说 , 他的确不应该动托寄的物品 , 这是信用问题;可往小了说 , 这个行为 , 放在平时 , 就相当于借了别人的肥皂洗了次衣服那样无足轻重 。就事件本身而言 , 我认为 , 实在是小题大做 。对老信客 , 我始终觉得这个行为很生活化 , 很真实 。就像天使偶尔偷了一回懒 。第二 , 事态严重化的关键 , 就是上海那边又派了个人随后到 , 关照家里人看布匹头尾的标记 , 以免信客动手脚 。()看到这里 , 我觉得人心啊 , 实在是——不说险恶吧——太具有防备性了 。这个在上海闯荡的同乡 , 看来已被城市同化 , 而信任到了需要被检验的时代 。不幸的是 , 从未犯错 , 从被信任的老信客被这突如其来的检验难住了 。唯剩百口莫辩……第三 , 最令我心寒的是乡民的反应 。老信客的善良仗义 , 饱受艰辛 , 曾经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 全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 , 宛若不曾发生 。也许 , 他们真是铁石心肠?也许 , 他们也是值得我悲悯的受害者——突来的证据 , 把老信客推到了乡亲们的对面 , 他们那简单甚至狭隘的心不能接受 , 就像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的孩子 , 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怨恨 , 于是 , 找来许许多多的回忆做证据——老信客已经干过很多这种事了 , 他一无所有的家就是通过克扣赚来的!文章刚开篇到这里 , 我便尝出弥漫着的讽刺意味 。一生的信誉毁于一旦!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