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事读后感

协和医事读后感(一)
这是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 。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么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1917-2007)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 。作者讴歌(本名常青)曾是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的一位毕业生 。我不是学医的,本职工作和医学也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出于对“协和”的好奇和对三联书店的崇拜,才买了这本书来看一看 。看的过程中,并不觉得枯燥,而且还有相当强的可读性,同时又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书 。看后最突出的感觉,都集中在了一个“严”字上 。
“严”体现在协和对医生的选拔培养上 。从1917年协和开始招收医预科学生,前后大约十年的艰辛努力,换来的第一届协和毕业生只有三人 。到了后来,即使招收学生增多,整个学校的学生总数加起来也常不足一百人 。校园里的老师比学生多,是一个稀松平常的现象 。协和的老师们,已经习惯去带领这支以一当千的精锐之师 。如此苛刻的宽进严出,培养出来的医生又岂止以一当千呢 。
“严”体现在协和对年轻人的行为要求上 。这点尤其在名医、大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张孝骞查房的严厉会让学生吓得直哆嗦,在他手下做总住院医一点都不能偷懒,内科所有病床的疑难病例情况都必须了如指掌,对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倒背如流,这样才可能不被张主任问倒 。林巧稚如果在查房时看不见实习医生,就要问实习医生去哪儿了 。有一次,她甚至亲自拿了一个手术标本去找已经由妇产科转到内科实习的学生,让他看他管过的病人的手术标本 。吴英恺要求年轻的外科大夫切皮是一条完整的直线,缝合每一针和每一针必须均匀流畅 。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 。这样严格的名师带出的医生不仅会学到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更会受到导师思想境界和人格风范的感染,将来注定会成长为一名好医生 。
“严”体现在协和对规章制度的一贯坚持上 。内科大查房在协和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医学院创建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协和典型一景,基本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是选择病例;第二步是准备病例汇报;第三步是病例汇报;第四步是自由讨论;第五步是大内科或专科主任总结性发言 。几百名协和医生集思广益,百家争鸣,为一个病人会诊,解决病人诊治中的疑难问题 。如此高水平、如此热烈的临床病例讨论景象现世罕见 。这五大步骤坚持了八十多年,每一个环节都认真严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绝无后来学术沾染上的浮躁、作秀、走过场的色彩 。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令不少圈内人惊叹,并被它背后散发的力量所震动 。正是协和人视“做学问”为命根子的信条,正是组织者理想主义的坚韧,让这一制度历经八十余载而生生不息 。正是这种坚持,成为成就协和的重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