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事读后感( 三 )


本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1917——2007)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 。作者本人是医学博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抗结核药物课题研究一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 。2002年回国后投入抗肿瘤生物类新药物的临床研究 。现任职某制药公司 。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建立的,其“志在世界一流”的办院宗旨绝非今天大学运动中的空洞口号 。她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医学大家,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世界 。这些人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黄家驷、林巧稚、吴阶平、张孝骞、吴英恺,等等 。
一个世纪前,英国思想家怀特海认为,进入大学的学生状态应该是:“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嘹望 。”进入协和的年轻灵魂,在协和育才模式里,得以用科学的思维突破束束缚、自由观察世界,而身边许多大师营造的浓厚学术气氛,则赋予了他们内在的崇高和自律,天长日久,人格得到塑造,变得完整 。老协和的许多老师是“大师”,他们聚集在协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氛 。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气氛上身、入心 。有人说:“协和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 。”
细分起来,协和的“熏”有三重境界:
一是“一对一”,协和曾经有导师制,不仅导医术,还导道德;
二是大师聚集在一起,形成浓厚的为医文化和学术气氛;
三是气氛的保障,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系统,保证相对的自由和独立 。
探究协和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原因,从吴阶平的回忆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我在协和一二年级时,虽有个别科目学得较好,但总的来说,成绩平平 。三年级开学不久,我因患肾结核,动了手术,休学一年 。那时,协和的学术空气十分浓厚,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其中有属于教师阶层的活动,有属于医学院的活动,有属于各门学科的内部活动 。医学生有权自由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机会,虽然对很多具体内容并不理解,但耳濡目染,得之于心的东西却不少 。例如: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态度,客观评价前人的贡献,有条理地分析和归纳实验结果,论据充分地阐明观点以及预测学科在某一领域中的发展等 。我听过许多著名专家的精彩报告,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又阅读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外科学者的传记 。这一切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也教给我不少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四年级开始临床实习,这个阶段主要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靠思维能力 。我学习比较主动,成绩突飞猛进,出乎教师和同学的意料,一下子名列前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