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400字( 二 )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 。“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 。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 。“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 。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 。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 。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 。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 。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 。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 。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 。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 。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 。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 。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 。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

四世同堂读后感400字(四)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把《四世同堂》看完了,总共有1200来页,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真实地纪录了革命战争期间中国首都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满目疮痍的真实图景 。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日本鬼子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特别是文化侵略,更是深入骨髓的膏肓 。中国为什么会千疮百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敢站出来,青年人中虽然有一部分充满了战斗热情,愿意用自身的大无畏付出来改变社会现实,比如瑞全,他可以远离家乡,积极投入战斗,为解放事业贡献青春和鲜血 。可更多的年轻人却没有把国事放在第一位,虽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并决心不向日本鬼子投降,但在艰巨的生活压力背后,他们屈服了,他们想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家庭,还有父母,这些让他们裹足不前,比如瑞宣,他也是个充满斗争精神的青年,但在艰巨的家庭责任之下,他只能委屈求全了,因为他不忍心年事已高的祖父,不忍心病怏怏的母亲,不忍心尚小的儿女,于是,他只能持观望态度,只能苟且偷生,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在生存边缘 。除了这部分人,还有社会的蛀虫,他们腐蚀了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窒息的根源,就如冠晓荷,就如瑞丰,他们完全没有羞耻之心,反而想趁着被日本鬼子占领而升官发财,颠覆了人性的本真,毁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