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读后感( 三 )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学生贴标签,他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有一些直接被归为差的学生的行列 。《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 。”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仍然占领着指挥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种统一而单一的传统书面考试评价制度,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话 。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教师这种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现象,这种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师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但它的确存在 。本书揭示了这种评价标准产生的危害,即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 。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优势 。教师就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循循善诱的对学生进行教导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
教师的劳苦功高是我们承认的,学生的勤奋苦读也是我们理解的,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 。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
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 。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

叩问课堂读后感(三)
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书《叩问课堂》 。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