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二 )


当然 , 之前那个家安娜是回不去了 , 其前夫甚至骗她的儿子他的母亲已经生病死了 。这也让安娜毅然的离去 。她又面对不了跟伯爵在一起时贵族们一样的目光 , 最后选择了坐火车独自出走 , 也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的安身之地 。最后安娜也悟出了社会的复杂 , 人性的多变 。让她最终倒向铁轨自杀了 。
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国的《水浒传》中一章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例子差不多 , 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 人心的复杂 。安娜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弃子;弗伦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 , 最终两个人生活了在一起 , 但在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下两人有生出了矛盾 , 最终彼此伤害 , 彼此误会 , 彼此厌恶 。他们可能都后悔了 , 也许只有爱情是没有用的 。生活除了爱情 , 除了他们两个 。还需要有亲情、友情、人间真情…生活中还有各种诱惑、各种欲望 。也许它们是微不足道的 , 但是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
可能在生活中爱情与责任并不是一致的 , 虽然安娜和伯爵有爱情 , 但是安娜还有儿子 , 还有丈夫 , 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不可能为了爱情抛弃了责任 , 有了爱情就不要其它了 。也许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组成的 , 有些事情虽然很小 , 但是你不能够没有它 。许多小事情的完好 , 才有有一个人生活的完好 , 生活是精彩的 , 也是多姿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还会不断演绎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剧 ,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借鉴 , 用它来回顾过去 , 展望未来 。要有一种好好活在当下的信念 。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三)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 , 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 , 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 , 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 , 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 , 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 。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 , 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
100多年来 , 《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 , 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 。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 , 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 。另一方面 , 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 。正是通过它 , 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 。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 , 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 。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 , 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 , 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