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观后感( 二 )



阿凡达观后感(二)
文/戴旭
《阿凡达》风靡全球 , 也席卷中国大陆电影市场 。就连中国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都认为 , 以中国现有的所谓大片与之相比 , 无论从哪个角度 , 都相差十万八千里 。中国的几大导演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和他们拍摄的几部不知所云的大片 , 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 , 花钱不可谓不多 , 场面不可谓不大 , 但为什么没有《阿凡达》的效果?这不仅仅是剧本、科技制作手段的问题 。就是把《阿凡达》的电影剧本给中国的导演(事实上 , 《西游记》一书及其他不少中国神话著作并不比《阿凡达》剧本差) , 把电脑设计软件给中国导演和制作人员 , 中国也造不出来《阿凡达》 。为什么?两国人的现代想象力不一样 。这个想象力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中美导演个人 , 更是横亘在中美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的 。
毫不夸张地说 , 《阿凡达》展现出的美仑美奂的场境 , 已不是一部宏阔悠远的抒情诗篇所能形容;而其足以在各个领域同时激发联想的立意 , 又绝非现有宗教、政治和哲学的单一逻辑体系所能阐释 。它的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和简单、清晰合理的故事情节 , 是另一个见仁见智的视角:影片中地球人为开采“潘多拉星球”的珍贵能源矿产 , 发动一场灭绝原住民的侵略战争 。而原住民则奋起反抗 , 最终打败殖民者 。有人从中国的现实解读出那是“史上最大的强拆者遇到史上最大的钉子户” , 也有人从美国目前的军事困境解读出反恐战争的结局 。如果浮想联翩 , 追根溯源 , 那也是地球上一切战争发起动因和战争结局的规律性暗喻 。
笔者看完这部惊心动魄的影片之后最大的感受 , 是惊叹美国永不停歇、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 , 和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志向 。凌空翱翔的冲动 , 赋予美国直冲天际的思想翅膀 , 狂放不羁的自由驰骋 , 又造就美国任性而为的民族性格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 其实是隐藏在爱迪生、莱特兄弟的发明之中的;也隐藏在里根的冷战成就、小布什的战争创举之中 。
没有谁控制美国人的思想 , 所以 , 美国人的思想带着翅膀 , 像影片中的大灵鸟一样 , 任意飞 。所以 , 举凡科学界的发明乃至文学界、体育界 , 世界上最年轻的大国 , 却成为世界上杰出人物生产最多的地方 。国内没有人控制思想 , 最终又成为世界上没有谁能控制美国的行动 。美国随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年轻世界帝国的神话 。一部美国的历史 , 就是边疆不断变化的历史 。从1776年独立以来 , 出现在美国国家层面的边疆战略就有:老边疆——以前的13个州;新边疆——后来的50个州;外边疆——两次大战后成为西方盟主 。一位叫特纳的历史学教授这样说:美国人具有鲜明特征的才智应该归功于边疆 。每一个边疆的确都孕育着一个新的机会 , 打开了摆脱过去羁绊的大门 。与边疆相伴而生的是新鲜感和自信心 , 是对过去社会的蔑视 , 是对过去的约束与思想的无法容忍;是对过去的经验教训的不屑一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