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一)
观看完《1942》 , 从影院出来 , 一位阿姨感慨:这是一部很正的片子 。我觉得这是个很恰切的评价 , 《1942》包涵了很大的历史内容 , 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 是不能用悲剧或者喜剧来简单定义的 。
《1942》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 , 历时18年的等待 , 9个月的精心准备 , 奔赴8地拍摄 , 整个制作团队在重庆河南等地来回奔波 。冯小刚如此大手笔的制作 , 绝不仅仅是为了煽情赚眼泪 。观看时 , 除了感官上的震撼 , 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 。
1942年 , 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 , 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此时河南大旱 , 又遇蝗灾 , 上百万民众遭遇饥荒 , 被迫背井离乡 , 开始从河南到陕西潼关的大规模逃荒 。逃荒路上 , 饿死的病死的人不计其数 , 扒火车被踩 , 被轧死者也无数 。影片以河南民众逃荒的时间和路线为轴 , 展开了对逃荒过程的真实再现 , 这期间还穿插了许多国际国内的大事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甘地绝食 , 宋美龄访美 , 重庆欢迎外国特使的演练……有这样一个大背景 , 河南的灾荒更显出复杂的意义 , 具有更深的内蕴 。
面对生死 , 人性最容易呈现出来 。为了生存 , 为了活命 , 人往往无法和多数的其他人站在一起 , 而是选择和自己最亲最近的人站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 , 人们又需要不断做出抉择 , 不断地放下很多东西 。为了活命 , 邻村的乡亲们准备去抢财主范东家的粮食 , 为了保住活命的粮食 , 范东家让乡亲们大吃一顿的同时 , 让长工拴住去报官 。当乡亲们知道这一事实后 , 杀死了范东家的儿子 , 抢了他家的粮食 。就这样 , 范东家带着剩下的余粮也开始逃荒 。
影片将就这样将每个人面对灾荒的态度真实呈现了出来 , 丝毫不掩饰 。为了活命 , 吃的问题已成为最大最重要的问题 , 对关乎生死的粮食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情感 , 包括乡情 , 邻里情 , 爱情 , 亲情……要吃要活命 , 饥民们不得不一次次放下这些原本在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 。人性的复杂多面真实地呈现出来 , 瞎露为救高烧的老母亲准备拿自己的女儿换小米 , 为了给刚生产的寡嫂熬汤补血气 , 星星杀了自己一路带着的猫 。为了活下来 , 有借粮 , 分粮 , 后来又有了偷粮 , 抢粮 , 为了粮食相互打杀致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是天灾 , 也是人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