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 二 )


人性阴暗的另一面就这面慢慢呈现 。“国家贫弱 , 就得不断甩包袱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 灾民死一个 , 地区还是国家的 , 上前线的兵都饿死了 , 国家就亡了”这是在河南抗战的蒋鼎文对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请求减免河南军粮上缴时说的话 。李培基后又亲赴重庆找蒋介石反映河南灾情 , 美国时代周刊采访人员也多次向政府反映灾情的真实情况……等河南灾情终于引起政府足够认识 , 政府决定从军粮中抽调的八万斤赈灾粮给河南时 , 关于粮食如何发放 , 成为河南商界 , 工商业各行各业争论的话题 , 各行业代表都尽量为自己的利益而去尽力争取 。如果说那些逃荒的流民是一个群体主角 , 影片通过范东家 , 拴住 , 瞎鹿等人物集中展示了人性不光亮的一面 , 那么独立于灾民之外的这样一个群体 , 影片对他们的揭露更是彻底和直接 。想起影片中蒋介石的一句话“我特别怀念北伐战争的时候 , 那时候所向披靡 , 没有负担 , 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 , 自然 , 国难当头 , 最理智的当是以大局以国为重 , 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为维护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 , 流民被放弃和牺牲的时候 , 是否该用心去审度一下“这样被放下的生命 , 是不是太过于轻易 , 代价是否过于沉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
无论身份地位 , 影片完整而真实地呈现了灾荒中每一个人的态度 , 这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逃难中的哭嚎声 , 争夺的厮杀声 , 日军的炮击声 , 影片用感官的刺激引起了我们的痛感 , 而那些真实人性的呈现 , 则直戳我们的心灵 , 让我们心痛 , 更让我们流血 。我们哀怜灾民不可避免地走向死的境地 , 我们震惊为求生人性阴暗的爆发 , 我们也愤怒对待生命的不珍重的态度 。面对死亡 , 求生欲望燃烧到极致之时 , 生命中潜在的血性 , 残暴 , 恶被激起 , 人性处于本能的掌控中 , 失去了道德的光亮的一面 , 这时 , 那仅有的一点的微弱的善 , 就像黑夜的光芒 , 弥足珍贵 , 给我们心灵最大的慰藉 , 让我们觉得生命还是“正”的 。
星星和花枝卖了自己换米 , 是为了活命 , 更是为了家人的生死 。花枝和拴住分别时 , 将自己的破棉裤换给拴住穿 , 她说:“我的棉裤还比你的囫囵点 。”范东家逃荒路上 , 尽力帮助别人:为了救拴住 , 不惜拿出三斤白面 。逃荒路上 , 他始终不舍弃自己的小孙子 , 带着他扒火车 。拴住为了救星星 , 臂上挨了一枪 , 后来为了寻找花枝的孩子 , 从火车上跳下来 。孩子没有找到 , 铃铛的风车便成了他对孩子的唯一念想 。当日本人烧了铃铛的风车时 , 他更是出离愤怒 , 拼死反抗 , 最后被日本人杀害 。在逃荒途中 , 人性的闪光点也是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呈现的 。正是这些微弱的光亮 , 我们看到活下去的意义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