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二 )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是受人尊重的,虽然我们有金钱,有朋友,或是处于权威的地位 。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 。比如像皮埃尔这样的人,他虽然没有直接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但他带头闹事等行为正是为了掩饰他的自卑和无助 。在顽劣的外表下,隐藏的其实是一颗受伤的心 。马修老师让皮埃尔知道,他的妈妈是关心他爱他的,也让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和校长一样死板的 。马修老师还发掘了他在唱歌方面的天赋,最重要的是马修老师给了他自尊,把他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让他懂得了自尊的需要和尊重他人的需要 。他认为这种需要是必须达到的 。在一片和谐的童音中,马修向皮埃尔挥挥手,那是一个邀请的姿势,恭敬而慈爱;那是皮埃尔熟悉而渴望的旋律;那里有许多双眼睛都含着笑意在等待着 。冷着面孔的少年,逐渐将身体从石柱上慢慢抬起,调整自己不羁的站姿,他变得恭谨而又充满了喜悦 。
那一刻,他突然就明白了一切 。他领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更懂得了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的道理 。
那一刻,什么是“春风化雨”,什么叫“润物无声”,全明白了 。
克莱蒙·马修,这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身上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他用自己的方式做着微不足道的事情,温暖了冷漠的学生,唤醒了明哲保身的同事,改变了囚笼般的学校 。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平凡、自然、真实 。
“好好先生”马修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则和立场 。他不会对自己喜爱的学生有任何的偏袒,不会无原则地放任一个学生胡作非为,但同样也不对经常得罪自己的坏孩子怀有丝毫的偏见 。老师就应当这样,正确运用教育者的权威,合理掌握师生之间的距离 。既不能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任意扩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宽容、理解、接纳、欣赏、并感受着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马修就像是一个集所有优秀老师所应具有的特点于一身的学监,而属于他本身特色的当属他借音乐完成了对孩子们受伤心灵的抚慰与洗礼 。就教书这点来看他并没有做什么,他也没有刻意去培养学生有什么远大的理想 。他们似乎整天在做着游戏——唱歌 。马修没有摆出一副老师的模样,似乎自己是一个引导者,带着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发声高唱,逐渐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门 。孩子们逐渐的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是这样的;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合唱;我也能做好一件事的;我不是没有用的人!至少我能歌唱……”孩子们逐渐的在自我肯定着,他们找回了信心、美好、人格、价值、道路、爱心和理想!最关键的是孩子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他们了解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选择,怎样面对外面的世界 。马修没有做什么实质的事,他用自己的爱心和游戏(音乐)就打开了孩子们的内心,因为他至诚的爱心和理想 。他不是在教导,而是在引导和影响——学生们是在引导中自醒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