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暖春有感( 三 )


在人性回归的问题上 , 贡献最大的应该是我们的小女主人公--小花 。小花的努力是婶娘和叔叔改变态度的关键因素 。小花在艰难的环境中过早地成熟 , 她深刻地体会到了幸福的可贵及来之不易 , 即使在艰难的条件下 , 小花从来没有对社会丧失信心 , 反而在爷爷身上看到了希望 。也正是带着这种希望 , 小花一直在坚持着 , 她无怨无悔地干着家务 , 希望得到婶娘和叔叔的认可 。当自己的饼子做得最好时 , 当有了村长送的大米时 , 当婶娘被药烫伤时 , 小花不顾一切去帮忙 , 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选择和放弃的权利 , 她也不想放弃 。从生活来讲 , 小花给婶娘送的大米解决了婶娘的生活之忧 , 婶娘看到了小花孝顺的一面;从传统的亲子理念上讲 , 小花的表现胜于亲子 , 婶娘一次次欺骗 , 而小花却是用爱化解了仇恨 , 为婶娘送去好吃的玉米饼 , 忍着伤痛去叫人救治婶娘 , 想尽办法为婶娘捕捉蚂蚱 。这份真情、这份宽容、这份理解 , 像春风化雨 , 像细雨润物 , 沟通了相互隔膜的情感 , 感化了婶娘和叔叔冰冷的心灵 , 唤醒了婶娘内心的亲情 。
宝柱爹是一个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 , 却以自己的平凡做出了不平凡的善举 。这位诚恳朴实的老人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 却以高尚的人格品尝到了人间的芳酿 。老人的慈善征服的不仅仅是村长和全村的人 , 而是整个被“欲”和传统观念泯盖住人心本善的社会;老人的爱心唤醒的不仅仅是儿子和儿媳的冷漠 , 而是全社会为慈善事业而倾注的爱心和力量 。是的 , 当被一切世俗观念泯盖住的人性爆射出善良的火焰时 , 溶蚀了的是传统式的冷漠 , 消解了的是陌生的情感隔阂 。善是社会中人性的主流 , 爱可以战胜一切私欲 , 我们在善与迷失的人性的冲突对抗中看到的是春天的阳光和暖色 , 而不是冬日屋檐下无奈的冰寒 。
《暖春》的故事情节设置巧妙 , 有力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 同时注重细节的描写 , 给观众多而不腻的感动元素 。使影片更加有血有肉 。为了供小花上学 , 老人拖着年迈的身体上山砍柳条编筐;老人与孩子互让叔叔送来的几块鸡肉 , 细微的动作 , 讴歌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间真情;小花识字的那段情节 , 短短只分钟 , 寥寥十余个画面 , 便将小花的童真、聪明与老人的和蔼、心酸展露无遗 。在老人为小花买新鞋的情节中 , 更是只用一个镜头就达到了震撼的效果 , 老人脸上的皱纹 , 孩子的大眼睛 , 在一个个中近景镜头中 , 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为巧妙的是风车的设置 , 影片于不同阶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插入了三个风车 , 用风车作为故事的旁线 , 寄托了人物感情 。影片把画面的色彩做得很足 , 冷暖色调分明 。例如 , 影片开始的夜幕 , 运用了黑色和蓝色的冷色调 , 表现出小花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再如 , 那个大雨瓢泼的傍晚 , 运用冷色调来表现老人和小花心中的苦涩等复杂情感 。在拍摄庄稼、房屋等景物的大全景、全景画面时 , 影片则大量采用暖色调 , 不仅切合了《暖春》的片名和人间真情的主题 , 也为感人的故事情节做了良好的视觉陪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