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观后感( 三 )


赵薇——花木兰 。曾经的“小燕子”终于成就“鸿鹄”之势了,赵薇非常准确的传递出了“家国、恋人、战友、兄弟”几种复杂的感情 。()告别家乡替父从军前回头凝望的沉重,闻文泰“死讯”痛不欲生的挣扎,为战友重振士气勇为头兵的神武,目睹兄弟们被阵前虐杀却不得不强压冲动的煎熬,影片最后,为了国家,她毅然推开自己深爱的男人,复杂交替的情感在银幕上恰如其分的表演令观者足以体会那份张力 。
陈坤——文泰——拓跋宏 。大魏皇七子,本性细腻柔弱,至情至性至爱,“毒龙”过后声嘶力竭的呼唤是对爱人的牵挂,决战前夕深情对视中语气坚定的一个“陪”字是对爱人的承诺,身负国命联姻柔然惜别木兰时的噙泪双眸是对爱人的来世盟约,如果这些就是剧本想要的,那陈坤就是成功的,因为我都看到了 。
我还特别想提一句胡军 。胡军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演员,好演员,第一次是看他出演的《蓝宇》,觉得他把一个情感细腻的角色演绎的很好,之后的乔峰又让我大呼一代大侠的英武与豪气,《长恨歌》《赤壁》《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感觉他塑造的角色张力十足,他就是角色,而不是在演!我喜欢 。
如果《花木兰》就是定义为“以情推进”的脉络,那应该讲是成功的,虽感觉过于偏重了泪水,但还是感人了,所以,成功 。但是,跳出电影,我还是想说说我个人对花木兰的构思 。(我就假设自己是个业余导演吧,呵呵) 。中国的英-雄文化中有一种悲剧情结,诸葛亮、关羽、岳飞、王安石、文天祥、洪承畴、戊戌六君子……所以,悲剧英雄故事更能引发人内心的悸动 。如果我是导演,主线会设置为——被卷入战争的花木兰为生存而战、为国家而战、为亲人而战,但她始终痛恨战争带给她的创伤,一个厌战的战者,一个败给时代的胜者 。红妆,将成为和平的象征;战争,带给花木兰的,只是痛苦的回忆 。风格类似《野-战排》《西线无战-事》《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等,让人看过之后会从心里痛恨战争 。扯远了,回正题,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花木兰》算是成功的,虽然个人感觉情绪过于柔情了点儿,但这是导演的诉求,既然“领导”定了调,那么,演员的表演还是成功的,因为结果和目标相一致,所以,抛开了个人设想,我给《花木兰》评分是“80分”,观影推荐是“约等于4星”,评价是“足以对得起票价” 。
说今年的第一部贺岁大戏《花木兰》由一个女英雄的传奇,变成了一部悲苦爱情剧,我几乎是怀着雀跃的心情冲进了影院,这其中的原因,有一大半是因为陈坤 。自从在《建国大业》中被陈坤的蒋-经国秒杀之后,我越发的相信:作为一个演员,陈坤最大的魅力在于,他可以把那些并不讨人喜欢的人物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赢得观众的理解 。蒋经国如此,《画皮》中的王生如此,《金粉世家》中的金燕西也是如此 。这次,陈坤在《花木兰》中扮演的是一个半真半假的历史人物文泰皇-子,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花木兰》由一个女人的史诗变成了一对恋人的情诗 。于是,文泰将军也就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很难想象,在这部《花木兰》中,如果抽离了陈坤的表演,将会是怎样的局面:说是战争片,它不够宏大;说是励志片,它缺乏可信的支撑;说是爱-国片,它又没有最隐忍的牺牲 。所以,尽管在情节的安排上颇有疏忽之处,但在铁血战场上开出的最柔弱的爱情之花,依然是这部影片的亮点,而在家国大义前的大情怀,也就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