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一)
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 ,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自恃为天朝上国 , 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 , 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 。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 , 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 , 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 。“每一场大海战 , 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 。”这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充满智慧的话透露了历史上那场世界上第一次以蒸汽机为战船动力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甲午海战 。此战之后 , 日本一跃而起成为东亚强国 , 而中国却在此战中将几十年辛辛苦苦运营起来的洋务运动毁于一旦 。
看完电影 , 百感交集 。该片第一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 , 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 。从北洋舰队买了重甲舰后去日本访问那段就看得出来 , 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威慑敌人 。第二 , 表述了国家即使再强大但是腐败会摧毁一切 。从慈禧为了寿宴挪用舰队军费 , 到两艘重甲舰丢硬币分第三枚高爆弹 , 以及后来援兵听信逃兵谣言离开防区就说明了这点!即便你军事能威慑敌人 , 但是体制的腐败 , 官员的腐败一样会使强国变弱国!第三点 , 居安不思危 。7年没购入新的战舰 , 就因为慈禧认为没有战事何必再花费金钱去购买战舰 , 导致了后来北洋舰队吃了大亏 。我对清朝统治者不屑 , 一直以来我都很怀疑那么多的男人在那个大男子主义的时代怎么会甘心被一个女人支配 , 也许中国已经没有了盛唐时的那种豪气 , 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已经将人的自由精神吸干榨尽 , 只剩下奴性 , 个个大臣只对统治者惟命是从 , 唯唯诺诺 , 连李鸿章也只能在用军舰专门为慈禧送来岭南的荔枝后才敢提筹措海军军费的事 , 家天下的弊端暴露无遗 。整日待在深宫“不食人间烟火” , 皇帝什么都不懂 , 要打仗 , 应该先看看自家的能耐吧 , 最起码去军舰上检阅一次吧 。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该打仗了才发现自己没炮弹了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要居安思危呀!
我为李鸿章感慨 , 电影将李鸿章塑造为一个彻底的好人 。虽不尽然 , 不过我对其中一些很赞同 。细想起来 , 李鸿章在朝廷中的确举步维艰 , 想筹措军费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海军 , 却又不能损害慈禧那批国家蛀虫的利益 , 何其困难 。电影中有这样的描述“大清每年的银两有十分之一花到正道上就不错了 。”虽然本人对此怀疑 , 但这也说明了清朝的腐败奢靡 。李鸿章出发点是好的 , 可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即使他付出这么多仅仅为了这些愚昧无知的纨绔子弟以后能继续锦衣玉食 , 值得吗?不知当李鸿章在望春楼和那些毁掉了自己半生心血的刽子手们委屈求和谈判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 也许这位晚清第一重臣就是近代版的岳飞吧 , 为国家呕心沥血到头来却落得一身骂名 , 我觉得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 越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如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袁崇焕 , 到头来收到的伤害越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