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 二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 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 , 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 , 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 , 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 , 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 。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 , 必使神宗在世一日 , 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 , 不能回朝 。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 , 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 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 , 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 , 也终归无用 。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 , 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 。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 , 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 , 甚至历久弥新 , 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 , 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 。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 , 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 , 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 , 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 , 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 , 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 , 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二)
似乎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中 , 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旷达” 。很多人认为苏东坡是为舞文弄墨而生的 。然而 , 究竟是苏东坡的这种旷达天性造就了他独特洒脱的文风 , 还是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能以及他对文学的热爱塑造了他旷达的价值观人生观?
苏东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文学创作 , 快乐时 , 悲伤时;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 , 在颠簸险阻的路途中;意气风发时 , 遭遇贬谪时……大部分文字茂盛而充满生机 , 然而小部分则是忧郁的 , 带有一丝凄凉 。事实上 , 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宣泄方式 , 无论针对怎样的情感 。快乐的事被记录下来 , 变成美好的记忆;痛苦的事被记录下来 , 再次翻阅的时候 , 就觉得也没有什么了 。苏东坡能给世人留下如此旷达如此乐天派如此会享受生活的形象 , 跟他创作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 可以说 , 文学才能与对文学的热爱造就了他被传诵千古的人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