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读后感1000字( 二 )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读后感1000字(二)
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几次三番地强调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来说尤其厉害 。他曾经以歌德、达·芬奇、陀斯陀耶夫斯基等为例,把他们的作品与他们的童年生活一一对照,说出了许多惊人的秘密 。如果这位医生的话是对的,那么,了解一位作家,或者将他的作品读透的最好方法就是去翻看他的童年,不管是大事小事,都会意味深长 。
所以,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首先的意义是精神分析学的,是创作学的,肯定会被那些搞传记批评的评论家抓住不放,深挖不止 。事实上,我们确实从毕飞宇的往事中看到他作品的许多原型,虚构的生活与实体的生活在这儿得到了草蛇灰线样的印证 。故乡与童年是那么强大,不管他小说的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那根线总是系在苏中的那块洼地上 。我们不难从毕飞宇的回忆中寻找到他小说的蛛丝马迹 。
《写字》中在操场上以地作纸的男孩显然有着作者童年的影子,而蛐蛐让作者如此难忘,以至直接以其作为小说的篇名,《枸杞子》中的手电也可能就是作家童年的家电……如果不是故乡特殊的地理地貌,如果不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水,也许少年时对空间的想象不会那么深刻和强烈,直到成年后还会以《地球上的王家庄》顽强地挣扎出来 。毫无疑问,毕飞宇的知识是丰富驳杂的,但乡土系列始终是他知识谱系中的强项,他说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经验和父辈的传授,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会写出像《平原》《玉米》这样的作品 。同时,“文革”对一个少年的影响也比人们想象的要深重得多 。我很惊讶在这样一部童年记事中作者对自己少不更事的严厉态度,一个有着复杂身世的孩子在那个时代注定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歧视和压力,但他同时也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中使同伴受到伤害 。这样的童年经历会让作者成年后有了更多的清醒特别是自省,对专制有了更自觉的批判 。谁能想到,一个人价值选择的根据有可能要追溯到他遥远的童年 。
所以,我们可以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部有趣的关于作者往日的纪实性作品看成作家的成长叙事,当然也可以看作一部教育叙事 。()不过,这首先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教育 。教育其实是很宽泛的,并不是我们所狭隘理解的那惟一的学校教育 。如果按照这种狭隘的理解,毕飞宇这部作品中的许多叙述都称不上是知识,起码不是有用的知识,遑论教育?但教育就是在我们不以为是教育的地方发生了,而且,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可能远远大于学校、重于老师、多于书本 。也许,我们的一些家长会从毕飞宇的这部书中获得许多的启示,并由此调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针 。我记得俄国思想家洛札诺夫就曾经武断地认为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他认为,家庭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观,能给孩子爱和自由,能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生活--这比知识与技能,比背书与考试重要得多 。洛札诺夫觉得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做人,而“只有家庭,也惟有家庭才能培养儿童最重要的文化品质,教给儿童最高尚、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规律的、宗教性且富有诗意的,“个人正是通过家庭、进而通过社会同整个人类溶为一体并感悟生与死的奥秘” 。他这样比较家庭与学校:“家庭惟一能给孩子的是使之健康成长,使之有信仰,使之处事认真,这就是给孩子工具,工具如同给旅行者一根手杖一样 。如果家庭能做到这一切,就让学校给孩子其他次要的知识吧 。”仔细想想,还真的有道理 。毕飞宇也许没有认真地去盘点他的家庭,也没有刻意回忆他的长辈是如何教育他的,他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多少,但他写了他的少年生活,这种生活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一种延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