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梁庄记读后感( 二 )


梁鸿前年出版了描写农村和农民生存现状的《中国在梁庄》 , 因其对农民精神深层困惑的揭示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如果将她的这两部着作参照阅读 , 基本上可以了解中国农民在近二十五年来的全面生存状态 。与《中国在梁庄》相较 , 《出梁庄记》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 , 所涉及的人物及其生存搏斗史也更具有历史的硬度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 , 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以及他们的生存挣扎 , 他们内心的喜与愁 , 他们的苦与涩 , 是这个时代洪流中涌动最为剧烈的能量 , 也最终映射这个时代剧变光环之下的惨烈和忧伤 。
与梁鸿的感觉相近 , 我在自己的博客里每每提及亲人惨伤离别的时刻 , 总有一种不无羞愧的想逃离的感觉 。在自己所遭遇的琐碎的都市生活压力当中 , 甚至在我喜爱的工作当中 , 那些不无机械色彩的日常操作也在很大程度上钝化了我们曾经丰沛而细腻的情感 。农村那些司空见惯的病痛、死亡和对贫困的焦虑 , 当然还有那顽强的挣扎和忍耐 , 似乎都在我们的不断远离中被隔开了距离 。现在 , ()我们需要重新激活一切敏感、善良、正直而朴素的情感因子 , 与我们的底层一同参与到这个伟大而残酷的历史进程中去 , 努力去理解这个时代 , 理解我们的亲人 , 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和责任 。
自己去年一直在学理上研究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的问题 , 似乎有所感悟 。我们这些出身于底层的知识人 , 似乎很容易成为逃避为底层寻求利益诉求之责任 , 努力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所谓专家或公共言论人 。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 , 我们真正的“有机性”很容易丧失 , 甚至很容易成为与权贵阶层的附庸 。这一切的一切 , 都体现我们最近经历的这三十年的教育经历当中 。尤其是当下 , 许多青年人似乎对规则和公理普遍失去了探究的热情 , 而只想成为一个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种“精致的个人主义者” , 只想成为对权贵充满“羡慕——忌妒——恨”的屌丝 , 只想利用现有“规则”向食利阶层爬行并营造个人小园地的精神侏儒 。面对这一切的一切 , 梁鸿的文字中所折射出的对于底层的强烈同情和责任感 , 显得更为珍贵并且富有力度 。
当然 , 读此书稿也会感觉有一些地方衔接得不够流畅 , 但我一下子也提不出太好的建议 。书稿的章节安排完全按调研时间顺序排列 , 是否会影响到思想扩展的一些次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