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当然读后感( 四 )


好名而弃利 , 王石的身份看起来错位 , 以商人之身追求儒生的价值 。但翻阅王石近年来的众多着述 , 可清晰地看到 , 王石是具有知识分子气质与素养的企业家 。他大谈科学、理性 , 大谈修齐治平 , 并不突兀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王石 , 虽然“少时贫瘠” , “青春荒芜” , 但无论从出身、还是去深圳创业前的经历来看 , 都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精英阶层”一员 。在这一点上 , 王石同比他晚一些下海的“92派”非常类似 , 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 。在王石二十岁上下的八十年代 , 严酷的禁锢日渐消散 , “科学的春天”来临 , 思想界开始高唱蓝色文明 , 启蒙主义与“文艺复兴”话语成为时髦 。这成了他那一代“先进青年”的精神底色 。即使在多年后名满天下 , 我们仍不难在王石身上发现那个时代的印记 , 那个时代的渴望 。
平心而论 , 当年王石将万科股份归公 , 非有强大的自律不能为之 。取名弃利 , 如此决绝 , 命运之神也该对他万般眷顾 。()好名近伪 , 大奸似忠 , 名教中人向来难免这种非议、镜鉴 。以商人身份做名教中人 , 名声好到要“贴墙上”的王石 , 自然也难免此类质疑 。只是 , 有一点有必要弄清楚 , 受上世纪八十年代启蒙主义的影响 , 万科身上“西化”精神是始终非常突出 。在《大道当然》中 , 王石就津津乐道于在万科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其背后的基本理论框架就是以法治取代人治 。在文化意义上 , 这个简单化的理论框架 , 是八十年代启蒙思潮的基本共识 。
在王石看来 ,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法治与契约精神之上的 , 基于契约精神的信任关系 , 使商业交往摆脱了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 , 可以大规模扩展、高效率运行 , 企业也得以摆脱家族化的局限 , 成为依法治理的现代公司 。而这种支撑现代企业制度的契约精神 , 与基督教有相当深厚的渊源关系 。王石对马克斯·韦伯讲的清教伦理十分倾慕 , 对洛克菲勒的清教精神赞赏不已:“如果必须选择一个宗教的话 , 我会选择基督教 。”
对传统文化、“国学复兴” , 他则颇有些不以为然 。他提倡“拿来主义”:“既然是西方来的 , 那我们就彻底地拿来就好 , 不要爱面子还要讲洋为中用 。”为什么“洋为中用”不好?“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是模糊的 , 讲究点到为止 , 不讲规则 , 强调讲仁、义 , 讲人治 , 这与西方规范、透明的原则从根本上是相悖的” , 两个相悖的东西绑在一起 , 不但不能如虎添翼 , 反而捆住了手脚 。这些说法 , 王石多年来都在不同的场合不断地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