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二 )


通过安藤忠雄老师的表述我知道了日本在60年代与中国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不平静的 。但不同的是日本的经济以及各种文化并没有被动荡的政治而抑制,甚至此时期“‘新陈代谢’概念的提出在其后的一些设计活动中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在中国,60年代对于国人来说却是一场噩梦,一切几乎停止,更不要说建筑理论、建筑思想……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我想也正是通过建筑而表现出来的,建筑本身没有生命而言,但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类思想的灌注,它便与人类一样赋予了灵魂,充满了生气 。
美国以现代化而着称;巴黎的罗曼蒂克为世人皆知;日本的幽雅宁静正象这个民族很具代表的浮世绘被关注着;中国的古典、神秘而朴实令世界叹为观止 。
因为对世界建筑目前的我知之甚少暂且没有也不敢妄加理论,在阅读《序》此篇其间让我对我国建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渊源让现代的我们有了更多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要与世界接轨,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以我们并不能沿用其建筑形式,现代的建筑更多了些商业化的意味,开发商总是求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个我们倒是可以理解 。但对于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有保护或良好的运用古建筑的责任和义务呢?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我并不想去讨论如何去保护利用好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前面我曾提到过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魂所在,()我想的是,我们怎样能够在创造现代化的同时而又让属于我们中国的魂而不丢失呢?
中国的古建筑对世界而言有着自己的独特有些甚至是不解之谜 。也许是由于60年代的不平静令中国各个方面陷入死水,而迫使中国建筑的发展被世界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
我们这一代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建筑由BOX式在向多元化、个性化、国际化迈进的改变 。我们为中国的前进而欣喜;而不幸的是,我们成长着,建筑界的理论与思想更是以飞一般的速度趋于成熟,在这个年代若想思想上标新立异,理论上别出心裁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 。
中国建筑的改变虽然是可喜的,但这其中也是可悲的 。在推开建筑设计之门以后我对建筑便更多了关注与关心 。现在我生活在北京,通过我的观察北京的建筑以及我所作过的各地建筑效果图中所表现的建筑来看,大都是抄袭国外模式,并没有着完全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思想,也许我们正在学习中摸索和寻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及思想体系,也许因为我对建筑的浅薄认识此观点很是片面,我也非常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也可以学到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 。我的理想与目标也正是为创造我们的“中国魂”而尽献微薄之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