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读后感( 二 )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 。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 。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 。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
荀子劝学读后感(三)
学不可以已,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不停止学习,才是学问的根本 。学习,就是要这样坚持不懈,才可博学明智 。学习没有先后之分,只有深浅之分,即凡学习之人,皆可能做到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荀子提到,要知天之高,就必须登上高山去探究,而要知学问之精大,就必须不断地学习 。
学习,是人生的任务,人生于世,必定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才可立于天地之间 。
学习不但能让人知晓天文地理,亦可让人正其身,修其德 。荀子提到:“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对于天生的不足或异样,可通过教导他来使其归俗,而世人之恶,亦可通过学习礼仪知识来除其恶 。荀子认为性本恶,只有通过礼仪约束,才可归善,而他在劝学中提出不断学习可让人改变自我,正是其认为性本恶的一个体现,才会提倡要用学习来改变自己 。积极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坚持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即使是匹品种不好的马,没有天生的优势,但只要不放弃,也一样可以到达千里马所到达的目的地;若雕刻能坚持,不放弃,终也会有惊人的艺术雕品现世 。多少名人在成功之前,都是靠着坚持这一信念到达成功终点站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学习,不因遇到挫折而放弃,不因小有成就而停止,始终以一颗虔诚的心去学习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