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培根读后感( 二 )


而对于设计结构的最佳范例之一的日本奈良的寺庙群法隆寺,在中心区对称环境中出现不对称的建筑组合,只有最高超的设计才会有此杰作 。在“感知自我的方式”中作者从感知环境的方式,感知空间的方式,空间心理学,心理的激变,等不同的方面来去阐述如何来去自我感知,自我感知的方式等不同的内容,这些深奥难懂的东西,我读完之后几经思考仍不能很好的理解,而在这一部分作者也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去分析的,()可能就是这些东西太抽象,尽管附有大量的图文但是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然后回头从新审视,才发现前篇作者所介绍的大多是理论性的知识,所以我品读的时候才会觉得晦涩,尽管附有插图但是仍然让我不知其所以然 。
【城市设计培根读后感】尽管有许多的不解,我仍然坚持继续品读,在读到“北京”这一部分时,感觉突然不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北京不同于其他着作对北京城严谨平面与经纬轴线的着力赞美与宣张,作者在此另辟蹊径,以“身历其境者”的身份在其中感受、体验、领悟“这一空间运动进程”“行进的序列”与“变换的视野” 。作者继而回归“巨人视角”,在三个比例尺度上分析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并将三者置于同一层面给予比较,得出不同比例之间的流动性与节奏感 。任何比例都能在总体设计方面自成一体,这与数学中的分形理论(fractal the ory)不谋而合,遍览“北京”这一部分皆为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结构形成发展演变的解读,较为易懂 。
由思想变成行动,这一过程是整个设计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而费城的成功典例则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形势的探索,而这一过程则是漫长而艰难的,前后历经了十三年,才得以使费城的形式最终确立下来,板式公寓由三层高的住宅代替,并使之成为隔街殖民时期住宅与三幢塔式公寓之间一种杰出的过渡性建筑 。形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设计结构决定的,“贝式塔”是由基地延伸的外来设计力决定的,而不是仅仅联系基地本身任意定位 。形式的确立对于整个城市的设计才仅仅是个开头,后续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形式虽然定下了,但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建筑,它是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基础,所以接下来的便是建筑表现了,形式如何从设计结构衍生出来,这两者代表着城市设计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而建筑表现则是与城市设计相关联的第三个要素 。一座城市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场所,及出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置身于某个环境之中时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周围环境所带来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感受到设计者所设计的用意,这也就要求设计时意象的考虑,直到设计的最后达到意象的成熟 。城市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运动系统所起的作用,水平的运动,垂直的运动 。水平运动中车辆的快速移动以及人们步行时缓慢的移动,这其间所产生的感受设计者也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城市会有中心场所,而且这些中心场所可能会不止一个,如何来去表达这种效果呢,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建筑来去表达,通过在不同中心区布置一些大的标志性建筑,来说明城市的核心区 。到这里为止,设计部分可以初步告一段落,接下来所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居住者——市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就是进行民意反馈,然后与他们建立对话以使设计更加完善,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今天的费城才得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它的建造还任然在进行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