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培根读后感( 三 )
在本书的结尾,培根先生继而以斯德哥尔摩郊区新城Vallingby的规划为例,对比其建成后的鸟瞰与其先期模型,在鸟瞰视角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身历其中却差强人意 。Vallingby的设计“大抵是用代表建筑的模块在一张厚纸板上摆布移动而完成的” 。或许当移动的不是台面上的模块,而应是人亲历其中的脚步 。不禁联想到许多建筑亦存在此弊病——鸟瞰图(抑或模型)气度非凡,寓意深远,深博决策者欢心,但其真正建成后以人的尺度、视角去体验感受,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空留遗憾 。于是知建筑如同城市设计,不能仅靠“巨人视角”去评判,更需要的是“身历其境” 。本书着重介绍“同时运动诸系统”,涉及三个方面——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 。这也是本书最难理解的部分,但书中依然体现以人为本,民主精神 。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人的意愿应当施加于我们的城市之上 。作者随即以此为指导思想,用很大篇幅分析评价了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下城市设计的发展演变,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等城市的运动系统,为我们呈现出一派城市设计的盛宴,心潮澎湃 。理论结合实践 。文中亦提及作者所致力的费城城市设计,涉及到对老城区的保护,这对我们如何在当下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极具指导意义 。
经过了初略的品读我大致领悟到上述这些,我知道这仅是本书的皮毛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所以我要继续的来去研读它,也许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之所在吧 。而且我对培根先生也由此产生敬仰之心,他的智慧让我折服,他的思想让我崇拜,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会一直向老先生去学习,去领略大师的气质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