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一)
前些日子,我刚带着孩子们学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诗人笔下,泥路、小草、小白菊等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从那一行行的诗句中,我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丝愉悦,那对生活的真切的爱 。我虽说不会写诗,但很喜欢读诗,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戴望舒诗集》来读 。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诗 。从诗集中,我感受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 。他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之情,对昔日恋人的爱恋之情,都让人为之动容 。“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就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 。”受这种诗学思想,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 。这种观念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态度 。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直面现实 。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徘徊在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优秀诗人 。他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都预示着新诗的发展种种动向 。他不断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二)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特点的着名抒情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别致的审美追求而享誉诗坛 。他的诗作在语言风格上体现了他独特的音乐美和散文美 。
一、戴望舒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戴望舒诗歌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音乐美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 。”这里所说的“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让人阅读琅琅上口,富有乐感 。
戴望舒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在借鉴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基础上,还有其独到的创造 。其早期诗作《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该作被名家名人赞不绝口,全诗共七节,每节有六行,每行长短不等,但长不过十个字,最多出现的是五言、七言,更有三言成行,五、七言又断成几处的 。也就是说,全诗语言以短句为主,音节以短促、缓慢多停留为特点 。押韵的位置变换不定,如第一节押二、三、六句,第二节押三、六句,随意性中突出情感优先与情感错综变化的节奏 。常用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语重叠,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用重复的词汇与句子,如“悠长,悠长”,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走近,走近”,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造成节奏低缓深沉、反复回响的艺术效果 。诗人还运用“抛词法”,即把下句的某个首词抛入上句的句尾,使语意似断实连,一词两用,更调整节奏使之繁复多变 。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第一、二句不用标点,让句子跨行 。既造就独特的节奏,又使“独自”、“悠长”承担起本句词意与下句开头的双重任务 。并因位置的突出而使词意得到强化 。此外,诗的首节与末节基本重复,只有“逢着”与“飘过”一词之差,形成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节律感 。总之,标点符号的运用,韵脚的有无,排列方式的变化,重复的大量出现,都是诗人根据自己内心情绪的变化需要而临时地、随意地确定的,诗歌语言的节奏其实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