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一)
第一次读到《雨巷》,它给我的感觉不怎么美,但我却深深的喜欢上它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雨巷》就是这样!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没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有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就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这显然是首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 。
戴望舒之为戴望舒,恐怕大抵是因为《雨巷》,这并非是说他别的诗不好,或有质疑他的才华 。完全是因为这首实在是太美了,光辉太过灿烂,以致衬托得其它诗稍显黯淡 。
《雨巷》就像太阳,其它月光之诗的亮竟都隐没于烈烈阳光下了 。而别的诗人虽有许多也还不错的诗,但终非绝篇,充其量算繁星点点,偶尔也有月光般的诗作出现,但终究创作不出太阳般光辉的华章 。这,也许就是伟大的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区别 。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二)
戴望舒只有一个,所以,那飘满丁香花芬芳的小巷,也只有他才走得出那份独道的悠长与寂寥 。那结着愁怨、有着丁香花般芬芳与忧愁的姑娘,只能在他的笔下,才会款款而行,摇曳生香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