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读后感
典论论文读后感(一)
我认为,文章是重要的,是伟大的,是管理国家的大事业 。文章,是能说服他人的最好工具 。不管你活到多少岁,寿命总是会到头的,你能活到200岁,但到了200岁你就死了,光荣和快乐总是短暂的、你自己的,等你死了,你的光荣会同你的肉体一同消失……只有文章,只有文章是无穷的,尽管你死了,但你的文章,如果是有价值的,它就会永久的保留,代代相传……从以上观点来看,文章是无穷的,文章是最有用的 。
你要从班级、从社会中脱颖而出,不能仅靠你的好朋友、老师来推荐你,你应该写文章,拿自己的实力告诉大家:“我行,让我上吧!”这样,大家通过你的实力肯定了你,你就能够脱颖而出,在社会上是一个“亮点” 。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班长是怎样评出来的?是靠他的实力评出来的 。你想当班长,你就可以写文章 。在文章里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老师和同学选你的机率会很高 。
所以说,文章很重要,干什么都需要文章 。
典论论文读后感(二)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 。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 。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 。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 。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 。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着 。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
文章包括4部分内容:①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②评论了当时的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③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明作品的风格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风格 。④论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文章能传诸无穷 。
其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令我感触至深 。
文人相轻是中国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各种学术流派纷纷兴起、百家争鸣的时期 。但是,这种百家争鸣,却并不是在法制和相互间尊重人格、扞卫人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明显带有相互诋毁、攻击、谩骂等文人相轻的成分 。比如,儒家弟子攻击墨家“无君无父”,指责道家“疏阔无用”;道家批评儒家、墨家“背离天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则干脆将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儒家当做危害国家的五蠹之首,必须予以铲除 。此外,不让齐景公重用孔子的是另一位着名的文人晏婴;而阻止韩非为秦所用并最终致其于死地的,是法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李斯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