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读后感( 二 )


从某种意义上上说,文人相轻其实是窝里斗 。正如柏杨先生写的:“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只猪,一条虫,甚至连一条虫都不如 。明明知道这是窝里斗,还是要窝里斗 。砸了锅大家都吃不成饭,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 。”
中国的文人相轻现象是由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专制独裁政体对文人的压制 。再者,()文人相轻还和中国文人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关 。此外,传统道德的教育也是文人相轻的一个原因 。
文人相轻是中国社会长期止步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 。应该说,文人在任何国家都是最优秀的群体 。当一个社会中,最优秀的人不去想着如何铲除愚昧、抵制强权、推动社会进步,而只想如何同类相残、互相打压时,这个社会又如何能够进步?因此,解决文人相轻的问题,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致于此,还是要从提高文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增加其表现的机会入手 。

典论论文读后感(三)
《典论》的作者是曹丕,“奸雄”曹操的儿子,但是这篇文章里好像他不怎么得老爸真传,倒是很受当时的风尚“尚通脱”所影响,认认真真的批评了诸多的文学家和文学家的创作态度 。曹丕这个人好像除了喜欢葡萄外并没有什么过分的所谓帝王嗜好 。陈寿对他的评价也是不高不低,可能是因为他只当了六年的皇帝,但是也兢兢业业的做了不少事情,至少他发展了屯田制,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对百姓还是很好的 。
在《典论论文》里,他开头就批评文人,接着又开始批评有代表性的人物写作的弊病,后来对当时文人的创作态度和世人对文学的态度加以批评,然后开始说写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情,最后十分感叹 。整个文章逻辑性比较强,论述也很严密,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只是曹丕的感叹好像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因为自从他实行九品中正制后,“举秀才,不识书”好像已经合法了,“文人”不识书,那又有什么创作态度可言呢?抛却这些时代的背景不看,单看这篇文章,便不难发现读过之后受益良多 。
曹丕对能写好文章是颇为看重的,直接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的确,事实也如此 。至于文章的思想,那是“气”,这个只能意会,怎么言传倒还真是不好说 。而大多数人对文学的态度,曹丕也说的很清楚:“常人贵远贱近” 。想易中天当时讲三国时,一开始想说曹操是英雄,就必须说出鲁迅先生如何评价曹操,然后才能说出曹操是英雄这样的话 。其实曹操是不是英雄,并不是要谁说,就像1+1等于几?爱因斯坦说是2,小学生也说是2,那是因为之前爱因斯坦说过吗?不是,因为事实上它就是等于2,和谁说没有关系 。人们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重别人的毛病,所以以长击短,这是对较为有名的文人更能体现,之后易老师再讲“先秦诸子”时就很“潇洒”了,首先是动作多了,言语随和甚至是随意了,我想这是他的真性情,但是他好像忘记了在《鲁豫有约》中曾今说过:“有没有教室很有区别”,在电视上讲,就应该考虑到很多人并不喜欢老师很随意 。我们的文化不像西方,是像歌剧之类的有直观欣赏度的文化,而多是之乎者也等很严肃的讨论与说教 。所以即然在电视上讲,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容纳能容纳的所有人,满足更多人的求知欲,而在我个人看来,应该配合“席地而坐”的执着与“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幽默 。其实易老师讲“先秦诸子”的表现,不过是一个正常人的表现罢了,因为有名了,有群众基础了,所以自然会有一批或多或少的忠实支持者,也就不用再过多套论先前文学家的言论而能自成一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