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二 )


保罗到最后的觅死觅活 , 就因为搞不懂他活下来又是为什么?不明白他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人生 , 确实需要面对这么个问题 。可再想想 , 人 , 就那么沧海一粟 , 考虑那么多意义干什么呢?同学说活得没劲儿 , 我怎么觉得我还是很淡定的 , 但还是不能给予比较合理的答案消除那种没劲儿的感受 。
不敢奢谈人生 , 暂且得过且过一回 。
我将继续思考人活着的意义 , 这个意义只是个人的 , 没有全人类的应用广度 。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二)
由于性取向的原因 , 一般父亲比较偏爱女儿 , 母亲比较偏爱儿子 , 同样由于性本能的关系 , 加上父母双方的刺激 , 幼儿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 , 一般男孩以母亲为对象 , 女孩以父亲为对象 ,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节 。
尽管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有这方面情节 , 但不可否认 , 我们儿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俄狄浦斯期 , 只是有人安全度过了 , 有人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未安全度过 。英国着名文学家劳伦斯就是一个受俄狄浦斯情节困扰半生的人 , 他的自传式名着《儿子与情人》描写的就是一个青年在这样一种情节中苦苦挣扎的心理历程 。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 , 父亲是一个粗俗、帅气的矿工 , 和许多矿工一样 , 他勤劳但脾气暴躁、酗酒 , 保罗的母亲出生中产阶级家庭 , 受过良好的教育 , 她爱读书 , 喜欢探讨宗教、哲学方面的问题 , 什么时候都像一个“贵妇人” 。
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和谐 , 母亲从心底看不起父亲 , 她用冷淡在自己与丈夫之间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篱笆 , 而丈夫因为自卑变得愈发令人难以接近 。母亲为孩子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 而只要脾气暴躁的父亲一进来 , 屋里立刻便得沉默尴尬 , 父亲成了局外人 , 无奈之下 , 他只好往外界寻求安慰 , 常常大醉而归 , 打骂孩子 , 而他的这种表现更加深了他和妻子孩子之间的距离 。
保罗是这个家的第三个孩子 , 他刚出生时母亲是不爱他的 , 甚至是恨他的 , 因为这时她和丈夫的关系正处于冰点 , ()她在身怀六甲时还被丈夫赶出家门 , 差点冻死 , 为了孩子 , 她忍耐着活下去 , 这时的母亲是坚强而令人尊敬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