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读后感
国家地理读后感(一)
【国家地理读后感】在家,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 。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别策划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 。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 。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 。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 。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雾都伦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历史——瘟疫肆虐,污水横流,整个城市被包围在恶臭和恐慌之中 。不过,这一切在伦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后成为了往事 。这项工程也由此被誉为“工业革命七大奇迹之一” 。
接下来,便是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 。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 。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 。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 。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 。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
国家地理读后感(二)
今年8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 。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 。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 。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 。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