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二 )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 。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二)
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后就毫不犹豫的订购了,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海姆·G·吉诺特所着,是一本介绍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方法的书,告知家长爱是需要技巧的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
这部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读这本书时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责,作为一位母亲我真的很失败,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对上号,我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评指正,声音不自然的会提高八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定性的语言,我自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却深深的伤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说的,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 。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 。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 。()“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 。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 。“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 。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 。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 。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 。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会把书中学到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会努力的改变与孩子的沟通,希望我们相处的每一天里都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三)
总以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标准,就足以影响孩子了 。某一天,对着儿子,我发现已黔驴技穷,这时,还是选择了求助于书 。耐心地试着读一下,发现,其实,自己的智慧远未足够 。有些道理,并非以道德标准就可以解决的 。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我们的确需要专家 。而且,在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自己已养成的思维习惯做一个反省 。

推荐阅读